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建筑科学   2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黄河  黄海波  张惠萍  汪瑞霞 《包装工程》2023,44(24):528-536
目的 为解决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情感化设计缺失的问题,探索数智化背景下公共设施的情感化设计与评价方法。方法 以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为基础,通过访谈、咨询以及焦点小组掌握用户对公共设施的设计需求,汇总和选取设计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的层次模型并计算分析各设计指标的权重,以此指导设计实践,通过模糊综合评价(FCE)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检验设计效果。结果 利用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的层次模型指导的三类设计方案,均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能够满足居民对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的情感化需求。结论 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FCE)的结合运用,有助于设计人员更客观、精准地把握公共设施的情感化设计方向与进行评价,研究成果可为公园类公共设施的情感化设计与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主题:“数智”设计融入艺术乡建研究常州大学简介:常州大学始建于1978年,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学校基础设施齐全,  相似文献   
3.
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对于赋能乡村振兴、建构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当下,虽然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取得了业界共识,但在具体实施中价值判断片面、生境脱域、主体模糊等问题依旧严峻。对此,本文在场域理论的指导下,主张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中坚持系统思维,将传统手工艺与其所处的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从角色、技能、时空维度对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场域进行重构,唤醒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多元价值以满足当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最后,在白查村案例实践中,笔者通过主体、客体、介体三个向度进一步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对民族工艺数据归档、搭建传承人团体以及村落综合传承平台规划设计的思路,以期为当下传统手工艺系统性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及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家代表性语境下,将国家公园建构成为文化语境中的一类国家意象符号,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及国家认同感。游径空间作为全民公益性背景下公众接触国家公园的主要渠道,具备承载传递自然保护意识及文化审美感知的天然属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研究视角下的空间表征理论,对美国国家公园的案例进行梳理解析后发现,统一规范的游径标识及解说系统和基于特定地理风貌的游憩实践,能够交互促进不同社会群体达成国家公园自然审美及文化意象的广泛共识。根据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美国国家公园解说系统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从国家规范制度、空间规划设计及综合管理教育3个方面总结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实施路径。对于探讨国家公园生态游憩,以及将生态保护理念赋予国家文化意义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特色小(城)镇"为研究对象,聚焦"产业"与"景观"这两大乡镇特色发展要素,借鉴空间生产理论,从设计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视野,以常州市为例,通过对八个重点特色镇人居环境现状的分析,从重新塑造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高效优化生生融合的活力空间、充分发挥资源能量的聚合效应等方面加强科学和艺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特色小(城)镇产业与景观空间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建筑设计的发展也近20年,现已面临着同质化危机。文中基于CNKI和WOS对中国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溯源近20年中国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研究的进程。对国内同质化严重的现实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借助上海金山区花儿会青创中心的设计方案,提出新乡村公共建筑设计不仅需要在地性文化表征,也需要合时宜的新形式,才可为乡村设计出持续的、活态的、具有吸引力的大好“风景”。  相似文献   
7.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各种现代思潮的影响和对现代化的激进追求下,中国乡土社会的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也逐步受到冲击,导致“三农问题”集中爆发,“乡村建设”在20世纪初危机深重的中国本土孕育而生。如何从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渊源来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建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和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系统”成为当前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回溯中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百年变迁演进过程,阐释乡建文化景观与乡村振兴国家记忆“融合共生”的映射机制;按照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五大目标要求,提出当代乡村乡建文化景观设计的“145”系统构架,并结合影响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经济三大要素,创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生境”“五生融合”的共生机制,完成由传统“设计造物”向“融合共生”文化景观系统的转换与提升,最终为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汪瑞霞  陈凯莉  黄伊涵 《包装工程》2022,43(4):80-94, 119
目的 对百年来国内外乡村文化景观设计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法,分析乡村文化景观设计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乡村文化景观设计原则。结合设计实践案例总结乡村文化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内容,对乡村文化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论 乡村文化景观是一个融合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生态系统,对乡村文化景观设计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整体系统中的自然环境,还要关注因人而居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将个体情感、民族记忆、身份认同都纳入其中,并进一步拓展思维,跨学科开展研究,未来的乡村文化景观设计实质上是一个文化记忆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以生态发展为主要突破口,将乡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融合发展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促进乡村整体协调发展。以奔牛老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和生态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发掘奔牛老街生态空间与地域人文的内在联系。同时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原则出发,以自然生态维度、经济生态维度、社会生态维度、文化生态维度和精神生态维度的五个维度进行生态空间更新;五个维度形成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五大子系统,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村镇生态系统。对传统生态进行系统地探索,从而更好地开发传统生态文化,实现奔牛老街传统生态资源价值的转化,提升乡村多元价值。以期为乡村建设提供另一种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