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风电场接入电网的新规定、新反措的分析,探讨了风电场升压站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案。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要求的提高,处理工艺的改进,热轧浊环水运行加药管理要求不断提高,探讨了化学法处理唐山港陆钢铁热轧厂浊环水的运行管理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设计编写一个基于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的自定义函数用于在电子表格中批量计算有机分子式的精确质量。使用这个函数,多个有机分子式的精确质量可以在电子表格中通过简单的鼠标拖放快速批量计算,有助于提高有机质谱分析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源控油气作用及成藏体系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控论"是指导中国陆相沉积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理论,但过去的研究在源控油气作用的定量表征和成藏体系的定量评价方面还不够深入,完善源控油气成藏概率定量预测模型、研究成藏体系的定量评价仍具有现实意义。为此,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结合门限控烃和成藏体系理论,利用地质统计、模拟计算等方法分析了该区源控油气作用,划分了成藏体系并主要评价了该区的天然气资源潜力,进而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带。结果表明:①该区源控油气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效烃源岩控制着油气的主要成藏期次和分布范围;②南堡凹陷可划分为5个成藏体系,其中南堡Ⅲ号成藏体系天然气资源量最为丰富,预测天然气资源量为4 271.46×108 m3,最大气藏规模为381.66×108 m3,气藏个数为476个。根据改进的油气成藏概率定量预测模型,将油气成藏概率大于70%作为该区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的标准,南堡凹陷最有利勘探区带主要有南堡Ⅱ、Ⅲ号油气成藏体系,并且上述2个成藏体系具备隐蔽油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勘探潜力,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鹰山组为研究目标,利用地质剖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与模式.研究表明: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油气藏为岩溶、裂缝改造而成的礁滩体岩性油气藏,油气分布主要受优质岩石物理相储层、目的层内外毛细管力势差、烃源岩控制;优相储层控藏作用表现为储层物性越好油气越易富集,毛细管力势差控藏作用表现为围岩与储层间毛细管力势差越大油气越易富集,烃源岩控藏作用表现为储层距油气充注点越近油气越易成藏.优相储层、目的层内外势差及烃源岩联合控制了塔中地区深层碳酸盐岩近源-优相-低势富油气地质模式,近源-优相-低势综合控藏指数小于0.5的区域不利于油气富集,控藏指数越大,油气富集概率越大,目前已发现的12个油气藏都分布在预测出的油气富集有利区带内,中古17井区-塔中72井区的北东地区、中古17井-中古22井区之间地区及中古44井-中古52井区的西南地区为潜在油气富集目标区.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南华北盆地中牟-温县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太原组页岩气吸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等温吸附实验,并建立了温-压吸附综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上古生界太原组页岩兰氏体积高,吸附能力强,但山西组页岩兰氏压力高,更有利于页岩气脱附解吸;②页岩吸附气量与埋深呈正相关关系,与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受控于深埋作用下的温压条件及相态传质作用;③温度对页岩吸附能力影响显著,温度升高可导致吸附气质量体积和兰氏体积衰减系数下降,但当埋深大于3 731 m时,温度对吸附量的控制作用明显减弱,而深埋条件下兰氏压力较大,使得降压解吸过程中高压段更利于甲烷解吸。因此,研究区北部深层(埋深> 3 500 m)页岩气仍然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该研究成果对深层页岩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成功勘探表明,岩性油气藏受"相"和"界面势能"的双重控制。相控油气作用表现为高孔渗优相控藏,势控油气作用表现为低界面势能控藏,只有优相和低界面势能耦合区才能形成岩性油气藏。通过对沾化凹陷埕913、牛庄洼陷牛35-牛20-王70等典型岩性油气藏解剖表明,只有相—势耦合控藏指数(FPI)大于0.5,岩性圈闭才能聚集油气成藏,成藏临界条件呈现为"双低"或"双高"的标准,即优相指数(FI)低、界面势能指数(PIS)低,或优相指数(FI)高、界面势能指数(PIS)高。一般FPI越大,圈闭含油饱和度也越高,越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根据济阳坳陷73个岩性圈闭和54个浊积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含油气性的统计及其相势特征的分析,分别建立了2类岩性圈闭的含油饱和度(So)与FPI定量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了东营凹陷13个岩性圈闭的含油饱和度,预测偏差率小于20%的准确率达84.6%,应用效果较好,可以用于岩性圈闭含油饱和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中国碳酸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是否达到生烃底限或生烃死亡线,值得深入研究,这对评价中国碳酸盐岩油气潜力和勘探前景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烃源岩生烃、残留烃和排烃机理,利用有机元素变化法、生烃潜力法、生烃物质平衡优化模拟法、生烃热模拟实验法、残留烃量法和排烃量法等6类8种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碳酸盐岩层系烃源岩生烃底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确定的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底限RO值介于4.2%~4.9%之间,平均为4.52%;对应的深度底限在塔中地区最大,约为9 200m;塔北和巴楚地区次之;塔东地区最小,约为5 850~6 850m。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结论较为相近或偏大,更符合实际地质条件下的生油气特征。除了满加尔凹陷和古城地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其他地区的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烃源岩均没达到生烃底限,还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深部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氘、氚燃料的核聚变反应会产生大量的中子、γ射线及活化产物等,对人员和环境的辐射安全产生影响。为了减小电离辐射带来的影响,需要准确掌握聚变装置核辐射场强度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信息。世界上已建设的磁约束聚变装置,均根据其自身运行工况特点,建立了完整的核辐射监测系统来应对电离辐射带来的潜在影响。通过对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及维护期间辐射剂量的监测,获得实验场所与外围环境的电离辐射和放射性核素数据,为辐射安全防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基于对国内外磁约束聚变装置辐射监测系统的调研,本文归纳了此类装置主要的电离辐射源项及监测系统架构,进而介绍了磁约束聚变中子与γ辐射剂量的测量方法及常用探测器。最后综述了国内外核聚变装置辐射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展望了未来核辐射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与目标。  相似文献   
10.
An acrylic modified pumpkin vine-based biochar (p-PVB-PAA) is synthesized by non-thermal plasma-grafting modification of pumpkin vine-based biochar (PVB) for the removal of uranyl from an aqueous solution. Mic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reveals that compared to PVB the surface of p-PVBPAA has more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by strong chemical bonding 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is increased to 275.3 m2 g−1 from 3.8 m2 g−1. It is found that p-PVB-PAA showed a much higher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urany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than PVB, which were 207.02 mg g−1 and 67.58 mg g−1 at pH=5 and 298 K,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follows a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s model and the Langmuir adsorption model. Additionally, macroscopic experiments and spectroscopic studies verified that th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p-PVB-PAA is due to surface complexation and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Furthermore, the very high removal efficiency and excellent regeneration ability (the percentage of the removal still remained at nearly 90% after five cycles) makes this low-cost, easily obtained,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aterial attractive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