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轻工业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为探明不同年份湖北青砖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筛选特征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等对15个供试青砖的主要品质成分进行检测,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和热图对青砖茶的特征性成分进行筛选和样品的聚类。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黄酮及黄酮醇类(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茶褐素、没食子酸、水杨酸、琥珀酸的含量呈增加趋势,而茶多酚、儿茶素类(表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游离氨基酸单体(茶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黄酮、杨梅素、水杨酸、茶褐素、茶氨酸、茶多酚等10种特征性成分;系统聚类分析和热图结果表明湖北青砖的品质转化始于贮藏7年时,贮藏9年时差异明显,影响年份聚类的关键品质成分为茶多酚、茶褐素和黄酮。  相似文献   
2.
曾亮  王杰  柳岩  罗理勇  马梦君 《食品科学》2016,37(20):51-56
以同一茶树品种、同一等级鲜叶制成的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其主要生化成分、茶汤物理特性和挥发性化合物,对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的品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种红茶的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工夫红茶,咖啡碱、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显著低于工夫红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工夫红茶相比差异不显著;工夫红茶的色差a*、b*值分别为8.38、39.19,沉淀量为246.78 mg/L,均显著高于小种红茶,小种红茶的色差L*值为29.16,透光率为76.53%,均显著高于工夫红茶,表明工夫红茶汤色较黄和较红,而小种红茶的茶汤澄清度更高;经检测和计算挥发性化合物的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s),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中OAVs大于1的香气成分分别有11 种和13 种,两者的香型分别为甜香浓郁和花香明显,其中小种红茶的主要呈香物质包括β-紫罗酮、苯甲酸甲酯、芳樟醇等,工夫红茶的主要呈香物质包括β-大马酮、β-紫罗酮、苯甲酸甲酯、己醛等;工夫红茶特有且OAVs大于1的香气成分为β-大马酮和己醛,这2 种成分可能是工夫红茶香型区别于小种红茶的有效呈香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和花期茶树花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小叶种(群体)、福鼎大白、福安大白、福选9号、金观音和梅占6 个茶树品种的花瓣露白和完全展开2 个花期的茶树花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保留指数的方式对供试的12 个茶树花样品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茶树花香型进行判定、区分和聚集。结果表明: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得到茶树花富含56 个挥发性物质;对56 个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简化为6 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55%,可反映样品的大部分信息;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将12 个茶树花样品分为2 类:花期Ⅰ和Ⅱ的梅占、花期Ⅱ的四川群体种、花期Ⅱ的金观音归为1 个集群;另8 个样品归为1 个集群。聚集在一起的茶树花样品香型相似,相似香型的茶树花可为原材料的混合采集及后期的生产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三维锐钛矿TiO2微球为上层光散射层材料, 以商业纳米TiO2为下层连接材料, 采用刮刀法制备了一种新颖的双层TiO2薄膜, 并应用于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DSSC)。其中, 石墨烯量子点(GQDs)采用滴液法引入, CdS/CdSe量子点采用连续离子层吸附法(SILAR)制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及荧光光谱对样品进行表征。实验还制备了CdS/CdSe量子点敏化及石墨烯量子点/CdS/CdSe共敏化太阳能电池, 并研究了石墨烯量子点及CdS不同敏化周期及对电池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石墨烯量子点及CdS不同敏化周期对薄膜的光学性质、电子传输及载流子复合均有较大影响。优选条件下, TiO2/QGDs/CdS(4)/CdSe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24%, 光电流密度为9.47 mA/cm2, 显著高于TiO2/CdS(4)/CdSe电池的这些参数(0.59%与6.22 mA/cm2)。这主要是由于TiO2表层吸附石墨烯量子点后增强了电子的传输, 减少了载流子的复合。  相似文献   
5.
绿茶饮料的加工技术中仍存在保色、保香和防沉淀等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沉淀现象是目前制约绿茶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冷后浑的形成,茶汤性状不稳定,不能保持清澈透明的饮料特征,或在储藏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沉淀;在茶饮料生产过程中,需采用各种方法去除冷后浑或阻止冷后浑的形成,以保障产品的澄清透彻。本文从参与绿茶饮料沉淀的主要生化因子(茶多酚、蛋白质、咖啡碱、金属离子)出发,深入探讨了茶多酚与蛋白质、茶多酚与咖啡碱、茶多酚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络合机制;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个方面综合概述了绿茶饮料当前主要采用的澄清技术,并根据沉淀机制对绿茶饮料可行的澄清技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马梦君  常睿  罗理勇  曾亮 《食品科学》2015,36(6):109-113
研究以花香绿茶为原料的茶饮料在高温灭菌前后及分别在37 ℃和4 ℃条件下贮藏7 d后,茶汤色差、透光率、粒径、沉淀量和沉淀微观结构以及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黄酮、水溶性总糖、咖啡碱和儿茶素组分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 ℃贮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茶饮料色泽的劣变和保持较好的澄清度,37 ℃贮藏则加速汤色黄化和浑浊;2)不同的贮藏方式对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4 ℃贮藏能够保持较高的生化成分含量,37 ℃贮藏易使品质风味显著劣变,生化成分含量显著减少;3)4 ℃贮藏生成的沉淀量要比37 ℃贮藏少,4 ℃贮藏生成的沉淀由许多小分子颗粒聚集而成,而37 ℃贮藏生成的沉淀则是由大块的分子团聚集而成。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维TiO2纳米棒阵列、二维TiO2纳米片和三维TiO2微球。将TiO2纳米棒阵列/纳米片-微球双层薄膜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 研究了TiO2纳米片与微球的质量比对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荧光光谱和电化学阻抗谱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 纳米片与微球的质量比显著影响膜电极的光学和电学特性, 以及电池的光电性能。含50wt% TiO2纳米片膜电极具有最高的染料吸附量、最强的光吸收、最小的传输电阻和最低的荧光强度。含25wt%、50wt%、75wt%和100wt%纳米片的DSSC的效率分别为1.46%、1.71%、1.26%和1.13%。含50wt% 纳米片的电池具有最优的性能, 这是因为该组分电极具有较好的光吸收特性、较小的载流子复合速率以及较快的电子传输。  相似文献   
8.
温度和质量浓度对茶多酚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色差、透光率、吸光度、pH值、电位和儿茶素含量变化探讨质量浓度和温度对茶多酚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和温度贮存的茶多酚溶液稳定性差异都较大,其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灭菌、贮存过程中,茶多酚溶液的亮度、透光率逐渐下降,溶液色泽和吸光度逐渐加深和增大,儿茶素含量和pH值呈现显著下降,且茶多酚质量浓度越高变化趋势越明显;25 ℃贮存时,色差、透光率、吸光度、pH值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程度均明显高于4 ℃贮存时;茶多酚溶液的电位绝对值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说明质量浓度低的茶多酚溶液较稳定。从变化趋势可判断出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800 mg/L,4 ℃贮存时,茶多酚稳定性相对较好,更适合保存和开发利用茶多酚。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梦君  罗理勇  李双  曾亮 《食品科学》2014,35(13):15-19
采用茶多酚和咖啡碱模拟构建茶乳酪成因体系,通过分析溶液的透光率、粒径、沉淀量、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综合评价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茶多酚和咖啡碱质量浓度的增加,其聚合后溶液的透光率从95.5%降为24.7%;粒径从198 nm增加到475 nm;沉淀量由8 mg/L增加到244 mg/L;当固定咖啡碱或茶多酚中任一物质的质量浓度,随另一物质质量浓度的增加,上述变化趋势增强。通过分析检测咖啡碱和儿茶素各单体在模拟反应体系中的变化,表明咖啡碱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是模拟体系中茶乳酪形成的关键组分。因此,尽量选用咖啡碱含量低于200 mg/L、茶多酚含量低于1 200 mg/L的绿茶原料,可避免茶乳酪的大量生成,增强绿茶饮料透亮的感官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