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金属工艺   9篇
机械仪表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为找出P690QL1钢板低温冲击性能不合格原因,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对不合格试样进行成分、组织、低倍和夹杂物分析,结果表明:氮化物和硫化物夹杂是造成冲击韧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后续通过提高钢水纯净度、降低钢水过热度、增加铸坯冷却强度等措施,低温冲击性能不合格问题得到解决,合格率由之前的70%提高到95%。  相似文献   
2.
通过模拟焊后热处理(SPWHT)试验,研究SPWHT对调质状态P690QL1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690QL1钢经过调质处理,获得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其中贝氏体含量较高,马氏体含量较低,细小碳化物弥散分布在马氏体、贝氏体基体和晶界上.经过SPWHT处理,板条束合并,板条贝氏体和马氏体减少,...  相似文献   
3.
使用热膨胀仪、SEM电镜、EBSD、硬度、拉伸和冲击等观察和检测手段,研究了淬火冷却速率对海洋平台用Ni-Cr-Mo-B钢的显微组织、有效晶粒尺寸(EGS)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却速率的合金钢,其显微组织包括板条马氏体(LM)、板条贝氏体(LB)、粒状贝氏体(GB)和F(铁素体)。随着淬火冷却速率的降低合金钢的显微组织分别为LM(>20℃/s)、LM/LB(20~2℃/s)、LB(2~1℃/s)、LB/GB(1~0.2℃/s)、GB/F(0.2~0.02℃/s),其硬度由100℃/s时的393HV逐渐降低至0.02℃/s时的291HV。回火后合金钢的屈服强度由水冷的836 MPa降低至炉冷的726 MPa,而延伸率几乎不变,约为20%。油冷合金钢的-60℃冲击功最高(199 J),水冷次之(54 J),空冷和炉冷合金钢的最低(<30 J)。其原因是,油冷合金钢具有LMT/LBT混合组织,较小的EGS (1.6 μm)对解理裂纹的阻碍作用较强;而空冷、炉冷合金钢的组织分别为GBT/LBT、GBT/F,其EGS较大(分别为2.4和2.8 μm),对解理裂纹的阻碍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
采用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对55 t钢锭成材148 mm厚2.25Cr-1Mo-0.25V钢板尾部分层缺陷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分层缺陷是由于模铸保护渣卷入钢液造成的。为减少钢板尾部分层缺陷,对冶炼工艺进行优化,精炼过程中采用碳粉、电石及1.2~2.0 kg/tAl线复合脱氧工艺,真空后软吹12~14 min,采用高粘度、低熔点、高熔速及膨胀系数较大的模铸保护渣。优化工艺后,钢板尾部分层缺陷出现概率分别为11.3%、9.6%、6.9%,分层缺陷导致钢板废品率由原8.1%降至1.7%。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渗硼、渗氮、硼氮共渗等表面处理对Cr12Mo1V模具钢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硼、渗氮等化学热处理能大大提高工模具的硬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6.
王通  张朋  王九清  庞辉勇  龙杰  赵喜伟 《钢铁》2020,55(12):72-80
 为了稳定亚温淬火工艺与工业化生产,通过力学性能分析及显微组织观察,对比了正火+亚温淬火+回火、在线淬火+亚温淬火+回火、离线淬火+亚温淬火+回火3种热处理工艺对690 MPa级海洋工程用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离线淬火+亚温淬火+回火工艺结果最理想,能够大幅度提高钢板的低温冲击性能和伸长率。同时,还能够获得较低的屈强比,断口形貌全部为韧窝,呈明显的韧性断裂,而且随着亚温保温时间的增加,强度逐渐提高,当保温时间达到30 min以后,强度及条片状铁素体基本不发生变化;采用直接淬火态+亚温淬火+回火虽然可以保证高强度低屈强比,但是冲击功表现较为离散,稳定性欠佳,断口形貌为混合型,以韧性断裂为主;采用正火态+亚温淬火+回火工艺效果最差,尤其是不能保证钢板低温韧性,断口形貌全部为解理,呈明显的脆性断裂,其中片条状铁素体形貌是决定优良低温冲击性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六面锻造+余热淬火以及高频处理条件下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和残余应力对Cr12MolV的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六面锻造+余热淬火可使钢的碳化物细化1-2级,晶粒度细化1-2级,并改善了耐磨性。而残余应力和残A的量越多,耐磨性越低。在所做的各类热处理制度中,残余应力量小的空冷+300℃二次回火试样的耐磨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自升式海洋平台桩腿齿条用177.8 mm厚A514Gr QModified钢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调质工艺对实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显示:在900℃一次淬火工艺制度下,板厚1/2处组织主要是粗大的粒状贝氏体及少量马氏体,晶粒度4~5级,回火难以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匹配;在930℃+900℃二次循环淬火工艺制度下,板厚1/2处马氏体所占比例超过80%,晶粒度达到6级以上,后续辅以650℃回火处理,齿条钢板的强韧性获得良好匹配。研究表明:钢板增加一次高温淬火,可固溶较多的合金元素,同时得到内部缺陷较多的初始非平衡组织,为二次淬火加热奥氏体化提供形核动力,提高奥氏体形核率,细化初始晶粒,并且改善钢板淬透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3.5Ni厚钢板低温冲击韧性较低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两相区淬火对钢板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有效地提高了3.5Ni厚板低温冲击韧性,使之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整成分,增加有利于提高淬透性的元素含量,采用合理的控制轧制工艺以及两次正火工艺,成功开发了厚度达150 mm的08Ni3DR(3.5Ni)钢板,钢板的-101℃冲击韧性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