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冶金工业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大型高炉煤气流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鞍钢七号高炉(2580m~3)炉身上设置三层取样装置,研究了高炉内煤气流分布,进一步证实了煤气流的三次分布。应用测定的温度分布及矿石软熔性能,计算得出研究期间软熔带呈“W”形,分析了影响煤气流分布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煤气能量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球团矿的冶炼性能,在100米~3高炉上进行了配比达90%冶炼试验和炉身取样.一方面考查球团矿在高炉实际冶炼中高温还原性,还原强度,粉化,软化,融熔,粘结等性能变化,另一方面分析了球团矿对高炉冶炼的影响.试验表明,球团矿比烧结矿冶炼性能更好,以球团矿代替烧结矿,冶炼指标显著改善.但随着球团矿配比增加,冶炼指标改善幅度变小.在保证还原性的情况下,改善球团矿的高温强度,提高软化温度是高炉大量使用球团矿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国内外及鞍钢高炉生产实践,结合高炉解剖调查、高炉开炉前料面测量及回旋区深度测定等,讨论了低燃料比高炉最佳气流分布型式及其与高炉炉容、原料性能等的关系。认为在目前条件下随原料性能改善,应谋求较为平坦的双峰式曲线及“W”、低“倒 V”型软熔带。气流分布及软熔带型式的控制主要是改变鼓风参数以使回旋区深度适宜及采用不同的装料方法来获得适宜的炉喉矿焦比分布。改善原燃料的高温性能和粒度组成是获得最佳气流分布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应用鞍钢七号高炉炉身三层取样装置,研究了自熔性烧结矿在炉内性状变化,证实烧结矿在炉身粉化严重,<5mm粉末高达65~70%,强度、软熔及还原等高温性能均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除与烧结矿的质量有关外,还与炉内操作因素如温度、煤气流分布和碱金属有关。  相似文献   
5.
1951年美国钢铁公司威尔顿厂实行富氧鼓风以来的生产实践证明,高炉富氧鼓风是强化高炉冶炼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和降低焦比。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得到迅速发展。日本1958年开始用氧,1965年富氧率0.2~0.4%,1973年达到2.11%。1974年以后,由于西方经济不景气影响,高炉开工率不足,高炉用氧量下降。尽管如此,在大型高炉上仍然广泛采用富氧操作。苏联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工业部门有三十多台制氧机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