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一种除铜新工艺在粗铅精炼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西北铅锌厂粗铅火法精炼过程中,直接加单质硫进行除铜而出现硫损过大的问题,对除铜工艺中硫的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除铜新工艺,即利用硫化铅代替单质硫进行除铜.在本实验中,对硫加入过量率、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制备PbS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加PbS除铜工艺的最佳硫化铅用量,最佳搅拌时间等技术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粗铅中含铜量由0.814%下降至0.011%,除铜效率高达98.65%,且在除铜过程中,硫的利用率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2.
班丽丽 《现代装饰》2013,(7):233-234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的需要,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的教育素养及质量受到普遍关注,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师专业化。笔者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现状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综述,期望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温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低碳钢进行了马氏体相变的原位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实验用低碳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形成板条马氏体,Ms点约为373 ℃,Mf点约为300 ℃。板条马氏体主要在退火孪晶处以及奥氏体晶界及其角隅处形核,或者在先形成的板条处形核,再以60°或120°角向奥氏体晶内生长。板条束的形成也有两种类型,一类以先形成的板条为基准逐步形成彼此平行的板条束,另一类则由先形成的板条触发60°或120°方向的板条。最终构成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形状。  相似文献   
4.
某热轧板卷公司生产的Q345B钢板卷在开卷时,发现整卷在其轧制表面上都存在很严重的轧制缺陷,缺陷主要以唇裂、皱褶和孔洞为主。通过对带有缺陷的薄板进行化学成分、夹杂物、扫描电镜断口及显微组织分析,并结合轧钢生产现场工艺情况,对热轧板卷表面缺陷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轧辊辊面氧化膜剥落是热轧板卷表面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氧化膜剥落使得辊面变得相当粗糙,导致了皱褶缺陷的形成,而孔洞是由皱褶发展而成的,唇裂则主要是由于氧化铁皮的压入而形成的折叠缺陷。  相似文献   
5.
热处理工艺对中碳TRIP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淬火回火(QT)和等温淬火(AT)两种热处理工艺对0.4C-1.5Si-1.5Mn系中碳TRIP钢棒材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等温淬火处理的试样,含有贝氏体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少量马氏体等多相组织,并且试样中含有较高的残余奥氏体量,这使得其常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淬火回火马氏体组织的试样。等温淬火工艺经400℃等温600s所获得的力学性能最佳,相变诱发塑性效果也最好,而且基体的组织较为均匀细化,残余奥氏体的含量较高,并有较多的下贝氏体存在,与上贝氏体交替出现对基体进行分割,从而可使实验用TRIP钢具有明显的TRIP效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HSC热力学软件对Pb和S反应生成PbS,以及加PbS除铜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根据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原理,绘出不同温度和组分比例下各反应体系中组分的种类及含量图,从而确定反应的热力学条件。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可得,Pb和S生成PbS的反应温度越低越好,但考虑到动力学条件的限制,该反应温度应设置为340℃较为合理,且当S的过量率大于20%时,PbS的生成率较高。此外,加PbS除铜的温度高于320℃,反应才能进行,综合考虑动力学及热力学反应条件等因素,该反应温度应设在340℃较为合理,且PbS的过量率15%~30%对除铜有利。  相似文献   
7.
某热轧板卷公司生产的Q345B板卷在开卷时,发现整卷单侧表面都有严重轧制缺陷。缺陷主要以唇裂、褶皱和孔洞为主。通过分割带有孔洞和褶皱的钢板并扫描断口及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分析,结合轧钢生产现场状况研究发现,轧辊辊面氧化膜剥落可能是造成热轧板卷表面缺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不同强度中碳TRIP钢的高周疲劳破坏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了不同强度中碳TRIP钢的旋转弯曲疲劳性能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特征.结果表明,对于1100 MPa和1300 MPa两种强度级别,等温淬火(AT)处理试样的旋转弯曲疲劳强度均高于淬火回火(QT)处理的试样.两种强度级别的AT样的疲劳极限与抗拉强度之比均高达0.56,明显高于QT样的0.51-0.52,同时,AT样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均明显低于QT样.此外,实验钢的抗拉强度从1100 MPa级提高到1300 MPa级,AT样与QT样的疲劳强度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之间的差异均缩小.  相似文献   
9.
In this paper, the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DS) system is directly applied to deal with th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sulfur compounds of sulfur-containing model oil by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 plasma in the presence of air plus an extraction step with the oxidation-treated fuel put over ionic liquid [BMIM]FeC14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tetrachloroferrate). This new system exhibited an excellent desulfurization effect. The sulfur content of DBT in diesel oil decreased from 200 ppm to 4.92 ppm (S removal rate up to 97.5%) under the following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air flow rate (v) of 60 mL/min, amplitude of applied voltage (U) on DBD of 16 kV, input frequency (f) of 79 kHz, catalyst amount (w) of 1.25 wt%, reaction time (t) of 10 min. Moreover, a high desulfurization rate was obtained during oxidation of benzothiophene (BT) or 4,6-DMDBT (4,6-dimethyl-dibenzothiophene) under the aforementioned conditions. The oxidation reactivity of different S compounds wa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DBT, 4,6-DMDBT and BT. The remarkable advantage of the novel ODS system is that the desulfurization condition applies in the presence of air at ambient conditions without peroxides, aqueous solvent or biphasic oil-aqueous solu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