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冶金工业   8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钢1号高炉长寿炉身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美兰  赵忠仁 《钢铁》2003,38(1):5-7
武钢1号高炉经技术改造性大修,长寿炉身采用新技术,长寿炉身采用新技术,高炉炉身冷却采用软水闭路循环,选用新型冷却设备,内衬选用Sialon结合的SiC砖,Si3N4结合的SiC砖以及浸磷粘土砖,采用检测监视等手段,以延长炉身寿命,取消中修,实现高炉寿命15年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
许美兰 《武钢技术》1997,35(9):8-11,17
武钢3号高炉第三代大修炉体设计,在保持内型不动的前提下,借鉴武钢高炉破损调查的经验,吸取国内外高炉长寿的技术,对炉体结构,内衬砌筑,冷却设备,供排水等进行技术改造,以便宜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的目标。高炉经大修投产后,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已达到和满足生产要求,高炉利用系数达1.9以上,入炉焦比450kg左右,生产技术指标使历史水平。  相似文献   
3.
许美兰 《武钢技术》1998,36(1):29-34
分析国内外高炉采用优质水(软水或纯水)冷却,发挥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优势,取得10年以上长寿高炉的显著效果。结合武钢1、2、3号高炉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寿命不长的原因这一是冷却水的水质太差,水量不足,冷却强度不够,成冷却设备过早损坏,直接影响高炉长寿。提出延长武钢1、2、3号高炉寿命的技术措施是将高炉冷却水改为软水,采用新型冷却设备和新型耐火材料,可望延长高炉寿命10年以上无中修。  相似文献   
4.
许美兰 《武钢技术》1996,34(9):29-33,45
根据以往冷却壁存在的锒砖脱落,本体开裂,水管断裂漏水,固定螺栓拉断等问题,借助冷却壁破损调查经验,分析其破损原因,提出延长高炉冷却壁使用寿命的途径,探讨了冷却壁材质,结构,制造工艺,冷却强度和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改进技术。  相似文献   
5.
武钢1号高炉炉底与炉缸长寿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美兰  赵忠仁 《钢铁》2002,37(2):4-6
武钢1号高炉改造性大修,炉底与炉缸采用长寿新技术:增大炉缸容积,加深死铁层;选用半石墨炭砖和德国的高密质炭砖;炉底冷却采用软水密闭循环,以及设置完善的检测设施。总结运用钒钛矿护护经验,以减缓或消除炉底与炉缸“环缝”、“熔洞”、“蒜头状”侵蚀,达到炉底、炉缸高校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应用技术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要求。研讨式教学法可尝试用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将具体地从研讨主题的设置、研讨过程的组织,研讨课程的考核评价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讨论研讨式教学法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某厂硫铵结晶器的设计为例,介绍了硫铵结晶器结构上的优化设计,包括圆筒形折流挡板的优化、导流筒的优化、刚性环耳式支座的优化以及采用底搅拌器等.优化的设备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8.
常温下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强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是污水处理的重要环节,常温下对剩余污泥直接破解以促进水解酸化是污泥处理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无需污泥脱水,而且能提高污泥絮体的降解率,并实现资源化利用.但这种方法存在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和难以稳定控制等问题,尚未实现大规模的工程应用.对目前研究较多的污泥机械处理、酸碱处理、超声破解和臭氧氧化等技术的作用原理、处理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多种技术的组合是提高污泥处理效率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许美兰 《钢铁》2000,35(4):5-8
武钢4号高炉大修时采用了一系列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加强了原料系统配套改造,3.8,9号烧结矿槽新增振动筛,筛除入炉烧结矿粉末,改善料柱透气性,保障高炉顺行,节焦增铁。  相似文献   
10.
许美兰 《武钢技术》1997,35(11):46-51
阐述了武钢1号高炉中修中采用的多项新技术,通过加强高炉操作炉型的维护,发挥设备,技术优势,达到了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