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从1955年5月西德结束被占领状态,获准和平利用核能算起,西德核技术的发展已经历了30年,至目前已有20座核电站供应电力,总功率达16.5 GW。在核燃料循环领域内,1985年是西德有转折性突破的一年,其重要事件有:西德政府在一月份对两种辐照核燃料处理方案进行了抉择;西德核燃料后处理公司(DWK)决定了后处理厂址;Gronau浓缩铀工厂按期投产;玻璃固化装置PAMELA于八月份投入热运行。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DTPA存在时TBP萃取Np(Ⅳ)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镎的萃取、反萃过程中HDBP的存在使反应速率变慢;但当体系中含有常量铀时,铀与HDBP结合,提高了镎的萃取和反萃速率  相似文献   
3.
一、西德的能源方针及核燃料循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制定能源方针时,考虑了世界及本国能源矿藏资源的情况。根据联邦地质矿藏局的资料,按目前世界矿产资源的消耗情况估计,具有开采价值的褐煤只能供125年之需,石炭可供75年,石油(目前世界供能的45%靠石油)只能供30年之需。  相似文献   
4.
用溶剂萃取法测定了二乙撑三胺五乙酸(DTPA)与Np(Ⅳ)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测定了不同萃取剂、水相酸度、DTPA浓度及体系含与不含铀及其它金属离子等条件下DTPA与Np(Ⅳ)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所测得的lgβ值在29.55—29.75之间,与文献值相符。  相似文献   
5.
6.
堆后核燃料循环是充分利用核资源和保障核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堆后核燃料循环,包括辐照核燃料的运输、中间贮存、后处理,混合氧化物燃料制备及放射性废物最终处置的发展现状。根据核能发展规划,至2000年从我国核电站卸出的辐照核燃料估计达1900吨左右。在实现核能计划的同时,应相应地发展堆后核燃料循环。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正丁醛在还原反萃分离铀、钚、镎过程中的作用,以正丁醛为还原剂,进行了硝酸水溶液反萃含U(Ⅵ)、Np(Ⅵ)或U(Ⅵ)、Np(Ⅵ)、Pu(Ⅳ)的TBP/煤油中Np的实验研究,测定了串级实验时Np在各萃取器中的分布,讨论了正丁醛、镎、铀、硝酸浓度、相比等对镎在萃取器中分布的影响.单级实验结果表明,正丁醛的加入和延长正丁醛与镎的相互作用时间,有利于从有机相中反萃镎;正丁醛的加入对铀、钚分配比的影响不大;但铀浓度增加会增加镎的反萃.串级实验结果表明,镎在1BP中的比例小于10%;第二级加入正丁醛时,正丁醛和镎在各级的分布较合理,能兼顾镎的去污与反萃.为了减少铀的损失,需要采用较高的硝酸浓度;在1BW中出现少量白色沉淀.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TBP-DTPA配位萃取体系中铀、镎、钚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TBP-DTPA体系中,用U(Ⅳ)能迅速地把Pu(Ⅳ)和Np(Ⅴ)还原为Pu(Ⅲ)和Np(Ⅳ);而H2O2能迅速地将U(Ⅳ)氧化至U(Ⅵ),但对Pu(Ⅲ)和Np(Ⅳ)的氧化速度相对较慢,Pu(Ⅲ)能氧化到Pu(Ⅵ),而Np(Ⅳ)只能氧化到Np(Ⅴ)。  相似文献   
9.
用DTPA配位反萃镎实验进行了分离铀镎的串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所选定的实验条件下,铀中镎的去污因子都大于10。铀的回收率由于补萃液TBP酸度和补萃级数不同而不同。在三级补萃、补萃液酸度为0.6 mol/L时,铀的回收率可达98.3 %。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天然蛋白质资源十分丰富,仅就人发渣每年可达10万吨,猪毛渣可达7.5万吨以上,因此,生产胱氨酸等氨基酸在我国有充足的原料,可每生产一吨胱氨酸则要排掉30多吨含有大量氨基酸的“废液”。“废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