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原子能技术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维单相自然循环流量稳态解的型式及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闭合回路一维单相自然循环的特点,对回路流动的基本方程进行简化,得出稳态自然循环流量Gst与加热功率Q的1/(m + 1)次方成正比。用以水和氟立昂为工质的自然循环实验装置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实验得到的结果表明,特征值m 不是常数,它随回路结构、工质及运行工况变化,主要由回路结构及工质决定。  相似文献   
2.
冷却剂流经核反应堆堆芯时,绝大部分通过燃料组件内部流过,带走裂变能量。另外一小部分作为旁流经过燃料组件外侧流道、控制棒导向管外侧及内侧流道流出。为确保反应堆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安全性,必须限制堆芯旁流流量。本文通过开展导向管外侧流道阻力特性实验研究,在不同流量工况下获得了分段压差,并进一步拟合了雷诺数与阻力系数的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导向管外侧流道压力损失主要集中在堆芯下栅格板处,当反应堆额定工况运行时,单组导向管外侧流量仅为0.196 m3/h。  相似文献   
3.
闭合回路单相自然循环稳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杨祖毛  王飞 《核动力工程》1999,20(3):219-222
针对闭合回路单相自然循环的特点,对回路流动的基本方程进行简化,得出稳态自然循环流量Gst与热功率Q的1/(m+1)次方成正比,原流体进出口温差△Tst与加热功率Q之间的m/(m+1)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4.
先进压水堆非能动余热排出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空泡物理和自然循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年来开展的先进压水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技术试验研究和专用程序开发研究,提出了下一步开展相关工程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系统压力为0.89~1.32 MPa、入口质量流速为500~750 kg/(m2?s)、入口温度58.5℃~132.3℃的参数范围内,研究了5根圆管[长1400 mm、外径Φ8 mm、壁厚2 mm(1400 mm×Φ8 mm× 2 mm)]加热通道内工质向上流动时,在不同径向热流密度分布条件下并联通道内发生流动不稳定时的特征,并对比了其流动不稳定边界。结果表明,在对热通道发生流动不稳定时的参数进行处理时,径向加热热流密度分布对并联多通道流动不稳定边界无明显影响;对于不同热流密度分布的并联多通道结构,其流动不稳定边界和完全对称加热的并联多通道的流动不稳定边界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可动电磁型控制驱动机构,采用单组控制棒驱动线,轴向1:1的模拟组件,模拟实堆条件下开展控制棒驱动线可靠性增长试验,寻找薄弱环节,并通过驱动机构的失效事件,分析获得了失效机理,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改进。最后在复用原试验样机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可动电磁型控制棒驱动线可靠性增长试验可寻找出驱动机构的潜在不足,经过改进设计后提高了原驱动机构的运行寿命。   相似文献   
7.
位差对系统自然循环能力的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温高压热工实验装置上进行了加热段与换热器间三种位差(1.5m,2.0m,2.5m)条件下的单相稳态自然循环能力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系统总阻力系数和加热段进出口温差确定的条件下,随着加热段和换热器间位差的增大,系统自然循环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压水反应堆各个环路中的冷却剂在下腔室发生剧烈湍流交混,下腔室腔体内产生大量涡流,会导致堆芯燃料组件入口流量随机震荡,引发堆芯瞬态流动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到反应堆热工、结构安全或传热性能。本文对反应堆内燃料组件区域流动特性开展研究,通过水力学试验手段获得反应堆堆芯在多种运行工况下,下腔室安装流量分配裙和不安装流量分配裙时的堆芯燃料组件入口流量脉动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流量分配裙对下腔室涡流的抑制效果明显,在碎涡整流作用下,堆芯流量脉动明显降低;随着运行环路数的减少,下腔室流场对称性降低,涡流增强,堆芯流量脉动明显增大;下腔室涡流还会对堆芯入口流量分配均匀度造成不利影响,流量脉动偏大区域对应的流量分配因子明显较小。  相似文献   
9.
在核反应堆堆芯中由于存在固有反应性反馈效应,会发生耦合反应性反馈流动不稳定性,对反应堆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反应性反馈(包括空泡反馈、温度反馈)对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反应性反馈,分别在没有核反馈和有核反馈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研究了空泡反应性反馈系数(C_α)、慢化剂温度反应性反馈系数(C_t)对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获得了反应性反馈对流动不稳定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C_α、C_t和元件时间常数(f_t)对流动不稳定过程及流动不稳定边界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转换比紧密布置堆芯研究背景,针对堆芯紧密排列螺旋绕肋棒束组件开展了临界热流密度(CHF)实验研究,获得了棒束在不同热工条件下临界热流密度。研究结果表明:紧密排列棒束燃料组件CHF主要发生在热棒元件,临界发生时加热元件壁面温度迅速升高,同时压力升高,流量降低;系统压力、质量流速、含汽率、入口过冷度等热工参数对组件临界热流密度影响较大;获得了CHF计算关系式,计算值与实验值偏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