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血液中铀的测定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采用裂变径迹技术测定人体血液中的微量铀,血样品直接从健康者、从事铀研究的工作者和白血病患者的手指中取样(20μl),试图确定人体血液中微量铀的统计分布。实验测得健康者血液中微量铀的平均值为(3.06±0.10)×10~(-10)g/ml;从事铀工作者血液中微量铀的平均值为(4.53×0.12)×10~(-10)/ml;而白血病患者血液中微量铀的平均值为(7.74±0.15)×10~(-10)g/ml,是健康者2.5倍。所提供的方法灵敏度高、采血量少,对铀矿工作者职业保护有实用意义,并为寻找理想的解毒和促排药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在六十年代Strutnsky在理论上证明了裂变同质异能态具有大形变的核亚稳态,在核的位能与形变参数关系的曲线中,裂变同质异能态位于第二极小。1977年Habs等用电荷柱塞技术测量了~(239mf)Pu(8μs)的电四极矩Q_0=34∽39 b,是第一次裂变同质异能态的电四极矩测量。以后,又有一些测量工作,但至今实验结果较少。  相似文献   
6.
自从六十年代初期发现形状同质异能素以来,迄今为止,在锕系区域已发现约有35个核素具有同质异能素。关于基态变形核的核谱已知道得很清楚,而处于第Ⅱ位阱的“基态”变形核——形状同质异能素的核谱,正处在发展中。1977年Habs等人利用电荷柱塞技术测量了~(239)Pu(8μs)的电四极矩,同年Matag等人利用投影技术测量了~(236)pu(~40ps)的电四极矩,从而首次实验证实了形状同质异能素是一种“不完美”的核素,其长短轴之比为2:1的理论预言。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采用固体径迹探测器,通过~(235)U(a,3n)反应,测量反冲核~(236m)Pu在飞行过程中裂变碎块的径迹密度分布,从而定出其半衰期为25±5毫微秒。我们汇集了现已发现的裂变同质异能素,且对它们的半衰期加以讨论,认为中子数为146时,形状同质异能素将呈现特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