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究了在水稻-田水-土壤系统及池水-水生动植物-底泥系统中的~(89)Sr消长与分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当由田表水引入~(89)Sr后,~(89)Sr便向系统的各组分迁移,致使田水中的~(89)Sr浓度迅速地降低,而表土及水稻中的~(89)Sr浓度则呈增加趋势;收获期糙米中~(89)Sr的浓度远低于稻壳、稻草和稻根;~(89)Sr在水稻土中的浓度随深度增加而按指数规律衰减。当由池水引入~(89)Sr后,即发生向系统内各组分的迁移,~(89)Sr在各组分中的浓度与时间关系由多项指数描述;水生生物对放射性锶都有一定的浓集作用,最大的浓集系数,螺蛳为94.7,鱼36.7,金鱼藻只有12.6。可见,象螺蛳这类贝壳动物对水系中的放射性锶有较强的去污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89)Sr在陆地作物菜豆中的积累动态及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89)Sr较迅速地向菜豆转移,其比活度与时间成指数正相关,而土壤中(89)Sr的比活度与深度呈指数负相关。通过雨水淋溶和渗漏,土壤中的(89)Sr约5%进入水体;水体内各组分的分配为池水较低,底泥较高;而水生生物中金鱼藻较低,鱼和螺蛳中最高,表现了鱼和螺蛳对水体中的(89)Sr有较大的浓集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水稻-田水-土壤系统及池水-水生动植物-底泥系统中的~(89)Sr消长与分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当由田表水引入~(89)Sr后,~(89)Sr便向系统的各组分迁移,致使田水中的~(89)Sr浓度迅速地降低,而表土及水稻中的~(89)Sr浓度则呈增加趋势;收获期糙米中~(89)Sr的浓度远低于稻壳、稻草和稻根;~(89)Sr在水稻土中的浓度随深度增加而按指数规律衰减。当由池水引入~(89)Sr后,即发生向系统内各组分的迁移,~(89)Sr在各组分中的浓度与时间关系由多项指数描述;水生生物对放射性锶都有一定的浓集作用,最大的浓集系数,螺蛳为94.7,鱼36.7,金鱼藻只有12.6。可见,象螺蛳这类贝壳动物对水系中的放射性锶有较强的去污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受~(89)Sr污染的陆地对水体的影响和进入水体的HTO向陆地的迁移。结果表明:(1)土壤中的~(89)Sr较迅速地向菜豆转移,其浓度随时间增大;而土壤中~(89)Sr浓度与土层深度呈指数负相关;通过雨水淋溶和渗漏,土壤中的~(89)Sr约5%进入水体并向水体其它组分转移,而水生生物对它都有一定的浓集作用。(2)进入水体的HTO将向系统各组分转移,池水中的HTO单调地减少,底泥及水生生物中的HTO浓度皆在经历某一最大值后下降;HTO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存在于水生生物和底泥中;HTO还明显地向毗邻的陆地和作物迁移,在一个半月期间,陆地系统中的总氚约占水体的24%。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氚水在模拟水稻田中迁移、输运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由田水引入的氚水,不仅在系统各组分中转移和分配,而且也向系统外迅速地散逸;氚水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于水稻和土壤中;早稻和晚稻田水中的氚浓度皆随时间单调减少;早稻地上部中自由水氚浓度开始增大,至第8天达最大值后便下降,而结合态氚基本上呈增加趋势,并在第22天高于自由水氚,早稻根氚浓度基本上皆低于地上部;至于晚稻,其地上部及根中的自由水氚及结合氚浓度在采样期间基本上随时间降低;早稻土中的总氚在1天达到最大值后便下降,晚稻土中的总氚浓度则始终随时间单调地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