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水利工程   14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检索有关资料,综述了基于时间、空间土壤水分调控的果园时空亏缺调控灌溉技术--调亏灌溉(RDI)和根系分区交替灌溉(APRI),阐明了两种灌溉技术的概念、理论依据、节水优产机理和研究进展,提出了考虑果树生育期和根区供水模式交互作用的时空综合调控技术,分析了RDI和APRI技术的应用前景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灌溉试验研究对陕西节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总结了陕西灌溉试验站网的建设发展历程及现状,讨论分析了陕西省灌溉试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展灌溉试验研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土壤导水参数的温度效应及其数学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非饱和土壤导水参数包括土壤水分特征曲线h(θ),土壤水分扩散率D(θ)及土壤非饱和导水率K(θ)的温度效应进行了定量研究,在此基础表面张力--粘滞流理论(STVF),G(θ)因子函数及Philip理论对其温度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对用理论模式计算结果与实浊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平土柱渗吸法测定杨陵土的水动力弥散系数表明,对于低浓度盐溶液水平土柱入渗土,实测的土壤水分扩散率和水动力弥散系数,规律性较好.且有较好的重现性。理论分析是正确的,说明用此法测定土的水动力弥散系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饱和-非饱和土壤中吸附性溶质水动力弥散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富仓  康绍忠  潘英华 《水利学报》2002,33(3):0084-0090
本文通过室内土柱对轻壤土和重壤土饱和、非饱和水动力弥散实验,得到了吸附性溶质水动力弥散参数的计算方法。根据一维饱和弥散实验结果,由相应的解析解,用简化计算方法求得饱和水动力弥散系数Dsh和阻滞因子R;对于一维非饱和弥散实验,在分析溶质的水动力弥散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求解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Dsh(θ)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潜水埋深下玉米田土壤水分动态表现为:该区玉米田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春季缓慢失墒期(4~6月)、雨季干湿交替期(7~8月)、稳墒恢复期(9月)。地下水埋深愈浅,相同层次土壤含水率愈高。当地下水埋深较大时,0.6m以下土层含水率呈现明显的分层分布状态,表层受地下水补给的水量已大大减小,其降低的程度主要与各层次土壤的持水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ET0计算公式在我国半干旱区的实验率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半干旱区(杨凌)参考作物(修剪苜蓿)ET0值的实验率定研究,揭示了在杨凌半干旱气候区,以天(旬、侯)为时间计算尺度时,实测ET苜蓿值与9种ET0计算公式的计算值比较结果。ASCE推荐的标准ASCE-Penman-Motheith(标准ASCE-PM)及Penman-Motheith (PM)公式计算ET0值与实测ET苜蓿值比较接近,再者是Priestley-Taylor和修正Penman(MP)公式,其它公式的适宜条件较差一些;以小时为时间计算尺度,若是晴天,标准ASCE-PM公式计算值比PM公式计算值更接近实测ET苜蓿值;若是昙天,PM公式计算值比标准ASCE-PM公式更接近实测ET苜蓿值;若是阴天,标准ASCE-PM、PM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模拟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一种数值算法。算法基于差分离散、以预估和校正两步计算完成一个时间段的求解。对两种容重的土的水平入渗进行了模拟分析,并检验了水分运动参数的灵敏性以及差分步长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与实测资料对比分析表明,数值分析方法对土壤水分运动的模拟是有效的、适用的。  相似文献   
9.
陕西渭北旱塬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层土壤的供水能力不同,呈现出“波”状分布。施肥处理均表现为“低-高-低-高”形,CK在小于12.5%含水量时为“高-低-高-低”状,大于12.5%含水量时为“低-高-低-高”状。土壤剖面中有一水势最低的土层,该土层有随施肥量增加而下移的趋势,对旱农区有限水分的吸收和保持有重要作用,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层土壤供水能力的“锯齿”状分布也很好地发挥了这种作用。施肥提高了土壤水势,降低了土壤的水容比,增强了土壤的供水能力,从而提高了土壤对干旱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土壤比水容量更好地反映了土壤的保水性能,而土壤水势和土壤水容比则更好地反映了土壤的供水性能,即土壤水对植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我国半干旱区参考作物(修剪苜蓿)ET0值的率定实验研究,揭示了在ET0计算公式设定条件下冠层阻力rc的变化规律,认为:随着作物生育期的延长,冠层阻力呈现递增趋势,且生育中期实验条件及结果比较接近ICID和FAO建议ET0值的设定条件,期间冠层阻力变化幅度在86.9 s/m和66.3 s/m之间;冠层阻力的日变化过程呈现“U“形,最低点出现在中午,低于50s/m,最高点出现在早晨8∶00、20∶00,普遍高于100s/m;在冠层阻力PM、Todorovic计算公式中,共同影响rc的主要参数有:ra、es-ea、Rn、ET0,采用PM公式对这几项参数与rc-PM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ET0对rc-PM值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ra、Rn值,而es-ea对rc-PM值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有助于参考作物rc数值的动态揭示和影响因子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