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7篇
水利工程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航天器无线数据网络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有线网络数据传输给航天器设计带来的不便,提出了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航天器上无线数据网络方案,给出了具有容错能力的主备网络的设计架构,对BlueCore芯片完成了高低温循环和抗电子辐照环境试验,并就如何在太空环境中应用蓝牙技术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分析.结论表明:BlueCore芯片可以工作在-70~100℃的温度环境,并可以耐受26krad(Si)的电子辐照,能够应用于太空环境,提出的数据与分析可以作为航天器总体设计和工程应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滑模变结构算法研究了小卫星微动量轮的精确控制。在系统整体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对微动量轮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结合理想模型引入纹波电压、摩擦系数不确定性、扰动力矩等干扰因素,完善了微动量轮动力学模型。设计了等效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并对控制率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通过MATLAB仿真,对比分析了滑模变结构控制和常规PI控制在转速控制和力矩控制两种模式下的特性。最后,实验设计了微动量轮样机。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微动量轮转速控制精度达到±0.5r/min,从0加速到2 000r/min的时间为18s,均明显优于PI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微动量轮转速控制精度达到±0.9r/min,从0加速到2 000r/min的时间为26s。上述结果显示:利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可以有效克服微动量轮控制中的干扰因素,提高转速控制精度和输出力矩稳定度,缩短转速变化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3.
4.
针对新形势下,软件研制快速迭代、自动化要求高以及国产化要求,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跨平台、可复用的测发控类软件一体化设计框架,解决了航天器地面测试工作自动化程度低、人员介入频繁、误操作率高的问题,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的同时,满足了软件国产化要求;所提出软件框架具有扩展性强、稳定性高、使用灵活等特点,试验表明软件能够适应大部分航天器地面测试流程,具有跨型号、跨平台使用特性,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薄煤层坚硬顶板条件下沿空留巷内新鲜风漏向采空区,引起采空区发火的问题,建立了坚硬顶板沿空留巷力学结构模型,提出矸石带+钢筋+喷浆的巷旁柔性支护方式,并采用实验室试验的方法验证了该支护方式的支护效果,同时在姜家湾煤矿2109巷道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矸石带+钢筋+喷浆的巷旁柔性支护方式具有较好的可缩性,在顶板早期运动阶段,允许顶板产生一定变形释放压力;而在后期运动阶段,喷浆材料能较好地附着在支护体表面,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量分别为230、170 mm,巷道内CO含量为0,消除了采空区发火的隐患。  相似文献   
6.
刘学生  高永  孙赑 《煤炭工程》2014,46(4):17-19
以高家梁煤矿20306工作面地质条件为依托,采用多点位移计、锚杆(索)测力计和钻孔应力计相结合对联络巷及煤柱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进行检测,并采用UDEC软件模拟不同区段煤柱宽度时辅运巷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0306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位置位于前方20~30m,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约22m,合理的区段煤柱宽度为12m左右。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软弱夹层引起顶板分阶段破坏的力学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揭示含软弱夹层(煤线)的复合顶板巷道变形和破断规律,通过建立巷道复合顶板破断结构模型,确定复合顶板断裂的力学条件,并通过现场探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复合顶板中软弱夹层的破坏是致使顶板变形和破断的主要因素,复合顶板变形破坏过程大致可分为"嵌固梁形成→叠加组合梁形成→组合三铰拱形成"3个阶段;当复合顶板各岩层的屈服跨距小于等于巷道实际跨度时,复合顶板将破断形成组合三铰拱结构。  相似文献   
8.
钱坤  王俊  孙赑  田成林  凌英才 《煤矿安全》2014,(10):201-203
针对山西金晖万峰煤矿复合顶板巷道变形剧烈、顶板下沉量大等问题,结合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井下实测等方法,分析了复合顶板巷道支护难点,提出了针对复合顶板围岩控制的关键技术,包括高预应力锚索锚杆全长锚固支护系统、锚杆锚索协调支护技术、两帮加固技术。试验表明,改进巷道支护参数后,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以浅埋煤层的高家梁煤矿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近距离煤层层间距、下层煤的采高以及间隔层岩层强度对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层间距大于10 m时,覆岩裂隙带发育最大高度主要受上层煤开采影响;当层间距小于10 m时,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开始受下层煤开采影响明显增大;当下层煤采高在5 m以内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较小,采高超过5 m时,导水裂隙带高度迅速增大;导水裂隙带高度随间隔层岩层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采高、间隔层强度、层间距。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了航天型号软件开发框架遇到的问题,分析了航天型号垂直应用框架和微服务框架的优缺点,着重介绍了目前互联网领域流行的微服务框架Thrift-Eureka[1-2]和Dubbo;接着描述了互联网领域的微服务框架适配航天型号软件领域遇到的问题;然后基于微服务框架思想和Dubbo微服务框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航天型号软件领域的微服务框架;该服务框架有两种使用模式,一种适用于包含数据库的型号软件系统;另一种适用于不包含数据库的型号软件系统;针对有数据库的型号软件系统,利用数据库系统来实现微服务框架的注册中心功能;针对没有数据库的型号软件系统,利用广播协议、本地日志来实现微服务框架注册中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