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油田开发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油田开发的高效运行机制促进了油田开发进入技术化现代化的新模式,开发的技术进步是油田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由于油田开发速度快,更新快,大型油田中老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底层产液量和以及流动特性变化大,因此只有在油田地面系统工艺、生产运行方式和数字化自动化水平上研究新的科技,才能更好的适应目前高含水油田及油田稳产增产的生产开发需求,以防止油田开采系统出现设备老化、工艺流程长、能耗高、运行维护成本高、自动化水平低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油田工作者不断进行科技探索,开展了针对性的油田生产数字化及地面优化简化配套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大型工作项目。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对老油田的改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的保证了高含水油田的有效开发和高效运行,而且在油田地面优化简化、节能降耗、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油田生产数字化进程和地面工程调整改造具有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石油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增加。石油管道的安装施工质量问题解决不好,会给后续管道安全输送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石油工艺管道安装施工工艺的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田数字化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的进一步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油田生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介绍了长庆油田在集输、注水等系统,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流程优化整改,配套使用远程监控、定期巡检、应急联动的智能化生产方式和劳动组织架构,全面开展油田地面工艺智能化建设,形成高效、安全的现代化油田管理体系,支撑油田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田堵水转向压裂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低渗透油藏随着注水开发,使得人工裂缝和天然裂缝沟通能力进一步增强,导致油井含水率逐渐上升,产能逐渐下降,甚至水淹的油井,经过常规重复压裂和酸化改造后效果不佳的情况。重点研究堵水与转向压裂相复合,形成了堵老缝压新缝的堵水转向压裂新技术。通过研究重复压裂的造缝机理,量化造新缝的可能性及条件,实施了现场应用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从而验证了新技术的可行性。该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挖潜油层能力,延长低含水采油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深井采油工艺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从深抽工艺优化设计和深抽配套工具配套方面介绍了油井深抽工艺的研究内容,采用HY级高强度抽油杆、减载器、HY级杆柱组合等配套工具以及深抽工艺优化设计系统,可使泵挂由平均1500 m加深至平均2700 m。为深层油气资源的合理动用以及低渗低产油田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对油田数字化的概念进行阐述,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低渗透油田低产低效井开展了化学膜吞吐试验,通过化学膜吞吐疏通微小孔隙,改善地层渗透性能,降低原有粘附力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取得了显著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注水井由于油层较厚非均质性严重,单层注水吸水剖面显示尖峰状吸水的问题;针对注水井存在两个以上射孔段,由于射孔段间油层物性存在渗透率差异,出现一层不吸水或吸水较差,同时由于射孔段间距过小,无法进行分注或封隔器分隔酸化的问题,建立了注水井暂堵酸化工艺技术,在酸化前先注入暂堵剂,暂堵高渗层或高渗带,使后续酸液有效作用于不吸水的低渗层段或吸水较差的低渗带,达到改善吸水剖面的目的。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对于开发非均质低渗透油田,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庆气田主要开展泡沫排水、速度管柱、柱塞气举、气举复产等多项排水采气工艺措施,泡沫排水采气以其适应性强、不影响气井正常生产等特点,成为气田排水采气的主体技术。针对青石峁气田平均气井水气比较高,泡沫排水采气效果差的问题,本文对泡沫排水采气工况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通过开展矿场试验,总结了影响泡沫排水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并制定出提高泡沫排水技术思路,使泡沫排水效果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