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纸箱包装业的生产和设备状况,目前还只是处在—个起飞的准备阶段.现在,全国数以千计的纸箱厂中,除了54个有流水生产线者外,约有30万工人仍在进行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目前在包装行业中,对包装中的装潢设计、工艺流程以及强度测试等讨论的较多,也引起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择聚苯硫醚(PPS)、聚四氟乙烯(PTFE)、聚酰亚胺(P84)、玻纤、聚苯二甲酰苯二胺(芳砜纶)等5种袋式除尘器常用纤维针刺毡,利用共沉淀法将磁性铁酸钴纳米粒子负载到5种纤维滤料上得到磁性滤料,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方法从滤料上纤维表面负载形貌、CoFe_2O_4结晶程度、表面官能团等方面分析比较5种不同滤料负载磁性铁酸钴纳米粒子的微观机理及性能差异,并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5种不同磁性滤料的剩余磁化强度及矫顽力大小。结果表明,P84磁性滤料由于自身纤维具有较强极性官能团■、较大负载表面积等特点使得铁酸钴纳米粒子负载更加均匀、磁密度较其它纤维滤料要高,每克磁性P84滤料的剩余磁化强度及矫顽力分别为0.52×10~3 A·m~2/kg和3 940.2 A/m,这对于磁性材料捕集微细颗粒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粉末冶金法将纳米单质铜(Cu0)、硅铁(FeSi)、四氧化三铁硅涂层(Fe3O4@SiO2)混合煅烧并制备出新型磁性硅铁载铜吸附剂MagFeSi-Cu0。实验研究不同烟气温度下MagFeSi-Cu0的汞吸附能力基础上,结合颗粒内扩散模型、准二阶动力学模型、Elovich模型及Bangham模型分析了MagFeSi-Cu0吸附Hg0过程的主要控制步骤。在此基础上,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下FeSi表面Cu0原子与Hg0原子的汞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Bangham模型的拟合值与MagFeSi-Cu0汞吸附实验值拟合度最高,MagFeSi-Cu0表面痕量Hg0吸附由汞的外扩散和表面铜汞齐吸附共同控制;通过密度泛函计算,发现Cu0颗粒表面Cu-Hg齐吸附能为-0.534 eV,当烟气温度从80℃上升至200℃时,Hg0原子与单质Cu原子的吸附自由能从-22.47 kJ/mol下降至-13.96 kJ/mol,这些结果为深入了解Hg0在Cu(111)表面的反应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前钢铁行业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为解决现有钢铁行业对于PM2.5细颗粒难以捕集的难题,实现粉尘的超低排放。基于CFD-DPM(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phase model)方法对磁性纤维产生的磁场以及高梯度磁场等不同磁场形式下单纤维对钢铁行业捕集PM2.5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可知钢铁行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因含有Fe3O4以及单质Fe而具有磁特性,进而提出了利用磁场来增强单纤维捕集PM2.5性能的方法. 计算结果表明,在运动轨迹方面,磁性纤维产生的磁场会在纤维周围形成引力区,高梯度磁场会在纤维周围形成2个引力区和2个斥力区;在捕集性能方面,当粉尘粒径dp为0.5~1.0 μm,入口风速v≤0.2 m·s?1时,高梯度磁场下磁性纤维的捕集能力要强于单一磁性纤维的捕集能力,若磁场强度H=0.5 T,磁感应强度B=0.01 T,v=0.1 m·s?1,高梯度磁场可以使单纤维的捕集效率提高为传统单纤维捕集的28.32倍,若B=0.01 T,v=0.1 m·s?1,磁性纤维产生的磁场可以使捕集效率提高为传统单纤维捕集的4.037倍;在磁性纤维产生的磁场中,当磁感应强度B≥0.03 T时,磁性单纤维对PM2.5的捕集效率随着入口风速的增加而减小,后趋于稳定,当B<0.03 T时,捕集效率随入口风速逐渐减小;捕集效率随粉尘粒径的增加而增大. 而对于高梯度磁场,单纤维对PM2.5捕集效率同样随着入口风速的增加而减小,当v>0.4 m·s?1时,捕集效率为0,B越大,捕集效率下降越快;捕集效率随着粉尘粒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中的B3LYP-D3/6-31G(d,p)方法研究二氧化氮(NO2)、三氧化硫(SO3)氧化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 PPS)生成亚砜与砜结构的过渡态,并使用内禀反应坐标(Intrinsic Reaction Coordinate, IRC)确认其连接的反应物和产物,考察了PPS被氧化的反应路径,指出反应中分子几何结构与原子电荷的改变,揭示了NO2, SO3 氧化PPS滤料的微观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不同温度下PPS氧化过程中的自由能垒,通过反应速率常数与半衰期定量比较NO2, SO3氧化PPS的能力。结果表明,在180~220℃范围内,SO3氧化PPS生成亚砜的反应速率常数是NO2的107倍;SO3氧化亚砜结构生成砜结构的反应速率常数是NO2的104倍,即SO3对于PPS分子链上S原子的氧化能力远强于NO2;在实际环境中NO2除了直接氧化PPS外,还可能存在能垒更低的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6.
7.
开关控制法虽具有响应迅速的优点,但当出现扰动时容易失控以致不能应用。本文考虑了扰动因素,推导出一组算式,利用计算得出的开关曲线,可实现开关控制法的稳定控制。以瓦楞纸板生产线中的切割作业为例,给出实时控制程序和系统结构框图。  相似文献   
8.
开关控制法虽具有响应迅速的优点,但当出现扰动时容易失控以致不能应用。本文考虑了扰动因素,推导出一组算式,利用计算得出的开关曲线,可实现开关控制尖的稳定控制。以瓦楞纸板生产线中的切割作业为例,给出实时控制程序和系统结构框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