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1篇
化学工业   17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丁基橡胶的阻尼性能及应用,阐述了丁基橡胶、氯化丁基橡胶及溴化丁基橡胶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指出提高损耗因子和拓宽阻尼温域是丁基橡胶基高性能阻尼材料的研究方向,丁基橡胶与其他橡胶共混、开发合适的硫化体系和填料是提高丁基橡胶基阻尼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功能纳米填料在橡胶中的作用,如可提高橡胶力学性能,改善橡胶硫化性能、抗老化性能、阻隔及隐身等性能;介绍了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共混法、原位聚合法、溶胶-凝胶法及层间插入法;展望了功能纳米填料在橡胶中的作用及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白炭黑增强溶聚丁苯橡胶(SSBR)的动态力学性能,并考查了白炭黑用量与0℃和60℃的损耗因子(tan 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白炭黑增强SSBR时,随着白炭黑用量的增加,在填料总量增加、炭黑用量一定时,弹性模量(G′)及损耗模量(G″)增大,tan δ下降;在填料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炭黑用量减少,G′增大,G″不变,tan δ下降;在压缩条件下,压缩弹性模量增大,tan δ下降,生热降低。  相似文献   
4.
借助Derwent Innovation国际专利分析数据库,从专利申请趋势、地区分布、技术布局、申请人、专利价值等角度,对重油临氢/供氢剂减黏裂化技术的相关专利(共计2 454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相应的全球专利数据库。结果表明:临氢/供氢剂减黏裂化技术集中在中国、美国、法国和日本的专利商手中;中国石化虽然起步较晚,但申请量大,综合实力不容小觑;目前,该技术已处于衰退期,传统和新兴技术已进入狭窄的发展瓶颈区。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以六水合三氯化铁和四水合二氯化铁为原料,制备了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然后,在其表面,采用Stober法将有机硅氧烷直接水解得到了Fe_(3)O_(4)/SiO2磁性微球。结果表明:Fe_(3)O_(4)/SiO_(2)磁性微球具有核-壳结构,粒径约为200 nm,Fe_(3)O_(4)纳米粒子完全包裹于SiO2内部;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和Fe_(3)O_(4)/SiO_(2)磁性微球均具有超顺磁性,比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52.6,1.3(A·m^(2))/kg。  相似文献   
6.
2007年1月18日,由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与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共同完成的“高门尼黏度丁苯橡胶(SBR)粉末化工业技术开发”的科研项目,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高门尼黏度SBR粉末化技术采用多元隔离剂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出发,介绍了星形支化结构改善合成橡胶加工性能的原理,对比分析了星形支化橡胶合成采用的先臂后核法、先核后臂法和核臂同时法的技术特点,总结了支化聚合物支化因子和平均臂数的表征方法,综述了不同合成橡胶胶种在星形支化方面取得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指出在星形支化合成橡胶新技术及新产品开发中,要结合现有橡胶和聚烯烃工业的主要原料,如苯乙烯、异戊二烯和丁二烯等共轭烯烃,设计合成新的支化剂,并以此开发星形支化合成橡胶。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丁基橡胶的生产现状及消费情况,并调研了主要丁基橡胶生产商的产品牌号及性能,对丁基橡胶的消费情况进行了预测。找出了我国丁基橡胶产品与国外产品在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并对丁基橡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针对橡胶聚合过程中转化率检测耗时长、对指导生产相对滞后的问题,开发了在线近红外光谱检测乳聚丁苯橡胶聚合过程转化率分析技术,建立了检测模型,并对其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仪器检测与化验室人工分析转化率结果之间的绝对偏差基本在±2以内,误差较小且缩短了分析时间。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世界聚异丁烯(PIB)的生产现状,介绍了国外PIB产品主要生产商的产品牌号及性能,指出国内产品与国外高性能产品相比,具有产品质量不稳定、牌号少等劣势,并提出应加强功能化和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