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甲基甲酰胺体系三价铬镀铬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原二甲基甲酰胺镀铬(Ⅲ)体系的基础上,选择了适合的添加剂,确定了新组成下的最佳工艺,提高了镀层质量,使镀层厚度达80μm以上。本文对电镀液的性能和极化曲线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及阳离子—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CTMAB—TritonX- 100 对锌( Ⅱ) 与3 ,5- 二溴- PADAP显色反应产生增敏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肿瘤细胞对蛋白质水平的要求异于正常细胞,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对免疫类与炎症类疾病颇具疗效。对各种蛋白酶抑制剂类新药进行了评述,重点介绍了硼替佐米的结构、性质和合成。  相似文献   
4.
日本三价铬电镀技术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描述了日本三价铬电镀技术的发展状况,介绍了日本自引入Alecra-3工艺以来,在电镀液组成、电镀工艺和阳极等各方面进行的改进,如采用了新的离子交换树脂净化电镀液,对产品的氢脆、抗蚀性和镀液不稳定的因素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目前日本已将该工艺应用于汽车、手机零部件生产上.  相似文献   
5.
与普通的复合镀层相比,纳米复合镀层具有优良的硬度、耐磨减摩性能、耐腐蚀性能、耐高温氧化性能、电及电催化性能等。其中,镍基纳米复合镀层研究最早、应用最广泛。综述了纳米复合镀层的电沉积机理以及不同功能性镍基纳米复合镀层的研究进展,包括耐蚀防护装饰性复合镀层、耐磨减摩复合镀层、抗高温氧化复合镀层、自润滑复合镀层等,并对镍基纳米复合镀层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浅论分析化学中近红外技术的改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们了解近红外(NIR)技术以来,它经历了从停滞到迅速发展的过程,这完全得益于仪器制造技术以及取样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从这几个方面论述了近红外技术的改进及应用,并分析了近红外的特点,提出近红外是绿色分析技术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及阳离子-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CTMAB-TritonX-100对锌(Ⅱ)与3,5-二溴-PADAP显色反应产生增敏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甲酸盐—乙酸盐体系三价镀铬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新探讨了原甲酸盐-乙酸盐体系的最优化条件,提高了镀层质量,使镀层厚度达70μm以上。初步分析了厚度提高的原因,同时也对电镀液的性能和极化曲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三价铬电镀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阐述了三价铬的发展历史、电镀工艺、阴极反应机理及电镀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前镀铬中存在的问题,从电镀体系的选择、配位剂的选择、阳极及电镀电源的选择、pH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最后对三价铬电镀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用直流电沉积(DC)、脉冲电沉积(PC)技术在低碳钢表面制备Ni-Cr合金镀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方法,研究了电沉积方式对合金镀层晶粒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用浸泡法和电化学极化法测试了合金镀层在3.5%(质量分数)Na Cl溶液中的耐蚀性。结果表明,电沉积方式对镀层结构和性能有较大影响:PC方式得到的合金镀层,其纳米晶尺寸更小(由45 nm减小为26 nm),镀层表面致密性更高;表现在性能上,与DC相比,PC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更大(由7000 MPa增加到8250 MPa),耐蚀性更好(自腐蚀电位由–0.624V正移到–0.477 V,腐蚀电流密度由1.911×10~(-4)A/cm~2减小到2.587×10~(-5) A/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