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城市绿地率已达相当高之比例,但环境恶化之势仍未获根本扭转,其原因之一在于城市景观综合生态机能之下降。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同城市规划与设计结合的研究表明:将景观生态学的格局理论、生态效应、指标体系运用到城市设计中,可建立更适合于城市、建筑等多种尺度格局的景观,引导城市生态演进;城市设计应与绿地系统结合,按照斑块的形状与功能效应进行规划,并与城市设计所关联的绿带、斑块、廊道协同设计;应积极运用景观生态学指标体系对城市景观进行优化,对城市景观的动态演变进行有效管理。将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运用于城市设计,将极大地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机能,有效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该文指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尚存在建筑与绿地割裂分别进行生态设计,主张城市生态建设应结合景观生态学整体格局及生态效应等理论进行。结合实际调查和相关案例,提出在城市中小尺度的场地设计、城市廊道、绿地斑块的设计中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宽度效应、面积效应、斑块的形状与功能效应等理论方法来优化城市景观结构、改善城市景观细部。具体阐述了利用景观生态学最优格局、安全格局等理论在较小尺度的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该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地下空间建设的现状特点,提出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完善城市中心区的慢速交通体系,以改善城市拥堵。主张从地下空间机动车道及停车位的社会化、地下空间机动车道与地面道路有效衔接、利用地下空间开发来建设多种等级和类型的机动车道。在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结合地下空间进行地块出让的要点设置等措施入手,全面完善地面、地下一体化的城市中心区慢速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其道路设计往往强调"通而不畅"之原则。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居住区建设出现了大规模、高层、高密度并普遍建设着地下空间等特征,这一原则已难以适应于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之需要。同时提出居住区道路规划应从"通而不畅"走向"人车分离",并在具体设计中遵循以下导则:1在保证居住区基本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采用"人车分离"之通畅路网;2充分利用地下车库进行人车分离;3采取对城市交通体系更友好的形态,使居住区路网规划与市政道路更加通畅地衔接;4多个居住区的地下车库等空间宜互联互通,以提高其利用率。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出现的新特征,适时调整居住区路网规划原则,对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和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