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依据裂缝发育特征与对应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下寒武统变马冲组二段(变二段)页岩裂缝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海相与陆相页岩裂缝发育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变二段兼具海相与陆相页岩部分特征,页岩段裂缝以低角度层理、层间和滑脱缝为主,与陆相页岩相似;砂泥互层与砂岩段裂缝发育程度高,以高角度构造缝为主。裂缝发育受构造应力、岩性与矿物组分、地层厚度、TOC和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主要表现为:岩性与岩石力学性质控制构造缝的发育,地层厚度控制裂缝的密度与尺度,TOC控制层间超压裂缝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层理缝的发育。海相与陆相页岩TOC、石英、脆性和裂缝具有不同耦合特征,海相页岩较大的脆性与单层厚度利于储层改造,但在强改造下易发育穿层裂缝,不利于保存。陆相页岩较低的单层厚度、较强的塑性与非均质性能有效避免穿层裂缝的发育,利于页岩气保存。变二段不同岩性组合及其裂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对海相与陆相页岩气保存、富集与储层改造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实现斜井岩心裂缝的定向,基于岩层产状法、地层倾角测井法,提出了斜井岩心裂缝定向的思路并推导了相应的算法,将其应用于天33断块岩心裂缝的观察资料中.斜井中对岩心裂缝定向,只有进行井斜校正后,才能得到裂缝的真实产状,天33断块岩心裂缝在未进行井斜校正前其走向优势方向为近南北向,在校正后走向优势方向为近东西向,校正后结果与油田的后期动态开发资料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协调一致.通过校正数据分析认为不能单纯依据井斜角的相对大小判断是否需要井斜校正,岩层以及裂缝的倾角也会影响裂缝的倾向.该校正算法对岩心观察的其他线状、面状地质体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3.
脆性参数是致密油“三品质”评价中完井品质评价的重要敏感参数之一。采用岩心三轴岩石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基于岩石破裂特征及岩石破裂过程中的能量演化优选出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的脆性指数计算方法。首次应用裂缝体积密度计算方法对岩石破裂复杂程度进行了定量表征,表征结果与岩石的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呈正相关;与泊松比、峰值应变呈负相关。通过对岩石力学参数各向异性系数C1和C2的分析,认为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各向异性更为敏感,两者构建的脆性参数更能体现岩石的脆性特征。基于岩石破裂的能量演化过程,将峰值强度前后能量变化大小与变化速率相结合,构建脆性评价新指标BEC,其与裂缝体积密度及前人提出的脆性评价指标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以BEC为衡量标准优选出适合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脆性指数E/μ,该指数与研究区直井试油试采的初周日产液呈正比关系。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水平井水力压裂施工时指示有利压裂层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裂缝渗透率张量难以准确定量预测的问题,借助于古今岩石力学层产状的变化,预测裂缝的现今产状;以断裂力学中裂缝表面能以及岩石应变能理论为基础,预测现今裂缝的线密度;通过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三向挤压状态下裂缝的开度,进而确定现今裂缝的平行渗透率。利用裂缝的现今产状将静态坐标系与动态坐标系统一到大地坐标系中,建立了多组裂缝渗透率张量的定量预测模型,给出了渗透率主值、主值方向的计算公式,并且通过调整动态坐标系旋转角预测单元体内不同方向的渗透率。定义了表征渗透率各向异性的3个参数:裂缝渗透率极差比、渗透率突进系数和渗透率变异系数,定量评价裂缝渗透率的非均质性。以铜城断裂带东翼阜宁组二段储层为例,进行了裂缝渗透率张量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刘敬寿  杜全伟  戴俊生 《特种油气藏》2015,22(3):42-45,152-153
金湖凹陷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与断裂的展布、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为了认识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以及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运用分形理论对金湖凹陷断裂体系进行研究,利用研究区已落实的油气藏分布,分析断裂与油气分布关系。 结果表明,断裂面积信息维在 1. 530~1.685 之间有利于大油藏形成和保存;断裂信息维在 1? 655~ 1? 832 之间的高值区,断块被进一步分割复杂化,导致油气分布支离破碎,使得油气藏小而碎;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的分维下限值为.483。 应用信息维法对断裂体系分维计算结果表明,断裂面积信息维高值区与油气藏分布区吻合较好。 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了金湖凹陷下一步勘探优选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