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能源动力   2篇
石油天然气   60篇
无线电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相叠合盆地蕴含丰富的油裂解气资源,其晚期成藏过程经历了早期古油藏成藏与晚期油裂解成气阶段,受构造演化控制作用明显。探索构造演化与晚期油裂解气成藏的关系,对油裂解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以四川盆地蜀南地区构造演化与晚期油裂解气成藏关系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研究古老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原始油气聚集、原油裂解与天然气晚期成藏关系。蜀南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存在3次生烃期和2次生烃停滞期,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加里东期和海西期发生的沉积埋藏和抬升剥蚀事件出现了2次生烃和2次停滞,印支期和燕山期上覆巨厚沉积地层使得筇竹寺组烃源岩持续生烃;龙王庙组古油藏内原油存在一次油裂解生气过程,印支期后三叠系埋藏深度足够大并激发了龙王庙组古油藏内原油的裂解成气,持续到燕山晚期,提供充足的气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海相叠合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油气基础地质条件的发育;2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老烃源生烃过程;3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构造发育、古油藏聚集与保存;4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油藏的原油裂解与晚期聚集成藏;5建立了古老海相烃源层系晚期油裂解气成藏的研究思路,以期对同类古油藏研究起到借鉴作用,扩大油裂解气藏勘探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部福海地区上古生界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部福海地区位于哈萨克斯但古板块的北部边缘,邻接西伯利亚古板块。构造活动强烈,属岛弧及弧后盆地构造环境。上古生界沉积盆地类型不断变化,有洋盆、残留海盆地、岛弧盆地、陆缘弧盆地及陆内裂陷盆地等;岩相类型齐全,深海、浅海、滨海、三角洲及河、湖、沼泽等相均有发育。沉积相带分布复杂,同一地区多种亚相交替发育形成混合亚相带。晚石炭世,海水彻底退出,全为陆相沉积,古气候也相应发生剧变。早二叠世末期基本上结束了古生代的沉积历史,普遍缺失晚二叠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异常地层压力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盆参2井于4500m和5700m深处侏罗系内存在异常高压层。根据异常地层压力形成理论、烃类有机成因理论、油气分带模式,探讨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岩性封闭是先决条件,粘土矿物成岩后生期释放大量层间水,下侏罗统生油层进入低成熟阶段,造成流体增温增压,形成一温跃层,导致异常高压出现。受温压条件控制,勘探目的层侏罗系存在明显的油气分带性:封闭层之上为石油聚集带,之下为凝析油、天然气聚集带。4500m封闭层以上的侏罗系应是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立体综合勘探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地系统论与油气勘探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剖析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基础,结合现阶段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时期的勘探理念与方法。研究表明,中国的沉积盆地多为多旋回叠合盆地,沉积盆地的演化受周缘板块构造作用、陆内构造变形及其深部地幔地质过程的控制,复杂构造背景下油气多层系规模聚集。中国沉积盆地有常规油气、低熟油、生物气、致密气、页岩油气、煤、煤层气、盐类、天然气水合物和金属等多种矿产资源,资源潜力大。中国的油气勘探经历了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现今进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并举的“立体综合勘探”阶段。这一阶段是针对“全盆地、多层系、多尺度储集体、多类型资源”的全链条的整体勘探,钻探进入万米尺度,海域进入深水区。立体综合勘探的理论基础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地质学、油气成藏动力学与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技术手段是多尺度(微米-纳米)储集体分析技术、“两宽一高”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与“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主要工作方法是地质-工程一体化与勘探-开发一体化。立体综合勘探思维与方法将是常规与非常规油气一体化高效勘探与油气-煤-盐-金属等矿产资源综合勘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页岩总油含量(TOY)和可动油含量(MOY)的计算是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核心技术。根据对两次热解样品总有机碳含量(TOC)非均质性的认识,提出了一种基于两次热解数据来评价样品TOC含量非均质性的方法及一种校正吸附油含量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江汉盆地29个潜江组页岩样品和渤海湾盆地32个沙河街组页岩样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TOC含量偏差平均值分别达到0.16%和0.34%,说明两组样品都存在一定的非均质性;②校正前、后吸附油含量的差值分别为0.85 mg/g和0.84 mg/g,说明进行等价TOC校正可以使吸附油含量、总油含量和可动油含量的计算结果更准确。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页岩油密度及地层体积系数计算蒸发烃损失量的方法。采用以上新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油层组(长7油层组)页岩油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吸附油含量占总油含量的63%,可动油含量占总油含量的37%,总油含量是游离烃量(S1)的3.5倍,蒸发烃损失量约占总烃含量的9%,占S1含量的29%;②长7油层组页岩油原地量为111.2×108 t,可动油量为40.1×108 t,说明长7油层组页岩油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是西部大型复合叠加含油气盆地之一,油气资源丰富;而天然气探明率仅为3.96%,明显不均衡,勘探潜力巨大。准噶尔盆地天然气藏多表现为高成熟烃源岩油气系统内近源成藏、继承性构造隆起成藏、沿沟通深部气源断裂成藏、区域盖层之下成藏。依据盆地天然气气藏成藏特点,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点与近期勘探成果,基本明确了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领域:①陆梁隆起东部—五彩湾凹陷—白家海凸起石炭系;②中央坳陷莫索湾凸起—莫北凸起—陆梁隆起西部侏罗系;③山前冲断带上白垩统与古近系;④中央坳陷莫索湾背斜深层石炭系与二叠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小渠子地区地面地质及山地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齐古构造主要是由燕山期与喜山期构造迭加,受强烈挤压冲断所致,背斜构造基本对称,保存较为完整;昌吉背斜、扎背斜与之具有一致性。油气主要来自其北部的昌吉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成藏期为燕山期,在喜山期油气藏遭受破坏,油气重新分配,并进入生油门限的侏罗系煤系低成熟油气相混。齐古-小渠子地区侏罗系、三叠系是目前盆地南缘最实的找油领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准噶尔盆地是在拼合增生的微陆块和古生代岛弧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受控于古亚洲洋和周边造山带的演化,显生宙以来盆地经历了五大构造演化旋回,即寒武纪—中志留世的北准噶尔洋伸展—消减旋回、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克拉美丽有限洋盆拉张聚敛旋回、晚石炭世—三叠纪的古亚洲洋全面消亡、早侏罗世—古近纪的陆内断坳旋回和新近纪—第四纪的压扭强挤压聚敛造山旋回。伸展期原盆的稳定地层层序往往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聚敛期原盆受到改造,成为构造圈闭发育或油气聚集的时期;此外,通过恢复盆地的演化过程指出泥盆—石炭系是未来准噶尔盆地寻找油气勘探大场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南缘安集海河组沉积环境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沉积特征、古生态特征研究并结合粘土矿物、微量元素特点认为,该组沉积早期以浅湖环境为主,湖水盐度相对较小;中期湖泊迅速扩大加深,盐度增大,生物群中喜盐分子繁盛并出现海相藻类化石;末期湖盆收缩并迅速淡化.推断安集海河组沉积中期曾经受到古地中海海水的影响,形成半成水环境,介形类中Kassinina.Hemicyprideis等喜盐分子发育,同时出现海相沟鞭藻.高盐度水体易于形成湖底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也最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致密油勘探现状、主要地质特征及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10 年来,国内外致密油勘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致密油资源潜力较大,已成为非常规石油中最现实的勘探领域。 在分析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致密油的勘探现状,并厘定了致密油发育的主要地质特征及差异。国内外致密油发育的主要地质特征为:①相对稳定的沉积构造背景,保存条件好;②大面积分布的优质有效烃源岩,生烃强度大;③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有效致密储层,储集能力强; ④有效的源储接触关系,聚集效率高。 国内外致密油地质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烃源岩层、致密储层和油藏等特征 3 个方面。 这些认识能够为我国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