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5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17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0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糊控制比例因子与空调系统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两输入、单输出的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讨论了比例因子(kE、kec、ku)对系统响应的影响,着重研究了比例因子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调系统比例因子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现有流体测量仪器的优缺点。介绍了采胜BYCYG型压力变送器设计的气流测试仪的原理、构造及其软硬件部分的特点,同时分析了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011年8月4日,第1届中国制冷空调专业产学研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南洋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制冷空调行业的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等90多个单位的近300名专家和领导到会,探讨如何通过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中国制冷空调专业发展。本届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联合发起并主办,由西安交通大学承办,陕西省制冷学会协办。论坛主席为西安交通大  相似文献   
4.
柜式空调器模糊控制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自行研制的空调器模糊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由多路毛细管、调速风机以及变频压缩机组成;软件设计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具有良好的实时控制效果和可扩充性。采用该控制系统后,可明显提高空调器对室温的控制效果、降低了空调器的电耗。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供暖工况下辐射吊顶系统分别与混合通风系统和置换通风系统复合时办公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分布及新风系统的通风效率。结果表明:当辐射吊顶表面温度变化范围为25~29℃、送风温度变化范围为15~19℃及以换气次数表达的新风量等于4.2 h~(-1)时,辐射吊顶供暖与混合通风房间室内垂直温差较小(不超过1℃)、空气紊流强度较大及新风系统的通风效率大约为1.0,而辐射吊顶供暖与置换通风房间室内垂直温差较大(最大能达到4℃),空气紊流强度较小及新风系统的通风效率为1.1左右。  相似文献   
6.
空气源热泵在除霜过程中“误除霜”事故时有发生,“有霜不除”会导致机组制热能力和性能下降,“无霜除霜”会导致系统供热量损失,因此空气源热泵在除霜时最佳除霜起止点的判定尤为重要。除霜控制是通过选择恰当的除霜切入点和结束点,使除霜周期内空气源热泵系统稳定性好、节能以及能保证室内的热舒适。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除霜控制方法的研究,分析了直接测量霜层厚度、间接监测结霜程度以及通过智能算法输出除霜起止条件三种除霜控制方法的局限性,分别从人工智能除霜控制方法的研究,抑霜技术与除霜控制方法的结合,除霜控制方法的评价体系方面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智能模糊控制在化纤厂纺丝车间侧吹风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应用90年代工控技术开发研制的化纤厂纺丝车间侧吹风空调系统用组合式空调机组的智能模糊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8.
王沣浩  蒋立军 《流体机械》1999,27(12):46-49
针对房间温控对象的参数变化对空调器模糊控制效果有很大影响这一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该方法由一种新型的参数混合辨识算法以及变群体规模的遗传优化算法组成,从而实现了比例因子的在线自调整。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以深层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对其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建立考虑轴向地温梯度的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并进行模拟计算,通过示范工程现场测试数据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对深层地埋管换热器换热的性能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深层地埋管换热器连续长期运行及间歇长期运行下换热性能基本稳定。当按不同运停比运行时,岩土温度恢复效果良好。研究结果表明深层地源热泵有较好的换热性能及运行稳定性,为深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建立壳管式相变储能换热器仿真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蓄能、释能工况分别进行模拟。从温度场、速度场、固液交界面3个方面分析逐时换热强度的变化原因;探讨在蓄热过程中热源管壁温、热管口径规格对传热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蓄热工况下管间热扰及自然对流作用明显,10000 s时液相分数达到95%。放热工况以导热为主,60000 s时相变材料仅凝固了75%。从场协同效应分析,采用小尺寸热源管能缩短时间,但单位面积换热强度有明显下降。换热温差≤20℃时,其强化效果开始衰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