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金属工艺   1篇
冶金工业   5篇
  2011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 检测大肠癌病人粪便中脱落细胞与肿瘤组织细胞的DNA,对比两者K-ras 基因序列和突变位点的变化,为临床非介入性的、简便的大肠癌诊断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分离和提纯大肠癌组织及粪便中脱落细胞的DNA,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法扩增K-ras基因,克隆K-ras基因PCR 产物并进行DNA序列的测定。免疫组化检测大肠癌相应抗原的表达:采用ELISA法,用大肠癌单克隆抗体对大便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同一病人的大肠癌组织细胞与粪便中的脱落细胞的K-ras基因的序列完全一致,并检测到1例K-ras基因点突变。K-ras基因突变与否与大肠癌病理类型和大肠癌单克隆抗体检测大便样品中脱落细胞的癌抗原表达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以大肠癌分子发病机理为基础的非介入性检测粪便中K-ras突变是可行的,有望成为正常人群大肠癌筛查以及诊断的新方法之一,可以为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及监测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既往的研究发现在高加索人中,经典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细胞人类白细胞共同抗原(HLA)的表达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研究在亚洲人中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常规外检及会诊病例中确诊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的145例,所有病例均有石蜡包埋组织蜡块.常规HE染色、形态学观察,根据WHO分类标准对所有病例进行重新分类.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以提示肿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HLA-Ⅰ类抗原的表达使用HC-10和β 2-微球蛋白抗体检测,而HLA-Ⅱ类抗原的表达使用CR3/43抗体检测.结果 145例中,40%(58例)的病例为EB病毒相关性.EB病毒阳性病例中,混合细胞型较结节硬化型更为常见(71%比16%,P<0.001).HLA-Ⅰ类抗原在EB病毒阳性病例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EB病毒阴性的病例(79%比30%,P<0.001).而HLA-Ⅱ类抗原的阳性率在EB病毒阳性和阴性病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比43%,P=0.277).结论 中国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HLA-Ⅰ类抗原的表达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与高加索人一样,但HLA-Ⅱ类抗原的表达与EB病毒感染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活检样本病理改变特点及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以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检测技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样本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EBER原位杂交技术,观察5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骨髓活检样本形态学改变及噬血现象,并检测EBV潜在膜蛋白1(LMP-1)、EBER及其他相关标志。结果5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中,49.0%(25/51)可见骨髓腔内造血细胞丰富,27.5%(14/51)各系造血细胞增生情况与本年龄段相符,23.5%(12/51)造血细胞减少和分布稀疏,较相同年龄患者应有的骨髓造血细胞减少明显。43.1%( 22/51)可以见到噬血现象。91.4%(32/35)见增生细胞表达CD68/KP-1,89.5%( 17/19)增生细胞表达CD68/PG-M1,提示单核细胞增生明显。所有病例进行EBER检测,51.0%( 26/51)阳性,41例同时进行LMP-1和EBER检测,其中46.3%(19/41)EBER阳性,而LMP-1全部阴性(Fisher精确概率法,P= 0.000)。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骨髓活检组织可以见到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及噬血现象。病理形态学的噬血现象有时较难判定,借助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细胞的增生很有意义。同时,采用EBER检测EBV对诊断的意义大于检测LMP-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骨髓累及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学表型及临床生物学行为.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S-ALCL病例资料,进行骨髓活检(19例)或涂片(15例).其中ALK(+)24例,ALK(-)10例.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结果 6例(17.6%)S-ALCL存在骨髓累及,均经骨髓活检标本确定,15例患者骨髓涂片中均未见肿瘤累及.ALK(+)ALCL和ALK(-)ALCL骨髓累及的发生率分别为16.7%(4/24)和20.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55).与无骨髓累及病例比较,骨髓累及病例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089和0.3085).骨髓累及者肿瘤细胞以间质性分布为主[83.3%(5/6)].生存分析统计提示伴有骨髓累及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无骨髓累及者(P=0.0407).结论 S-ALCL骨髓累及发生率低,与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ALK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伴有骨髓累及的S-ALCL患者临床预后差,骨髓活检在判断S-ALCL预后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肉瘤(HS)的病理学特点、特异性标志物的意义及相关的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例发生于不同部位的HS.结果 6例HS中男性5例,年龄1~65岁,中位年龄18岁,女性1例,77岁.组织形态学:肿瘤细胞弥漫浸润,大小不一,部分区域细胞呈上皮样,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大而嗜酸,核分裂象多见,个别区域可见双核、多核及瘤巨细胞,6例肿瘤细胞间质中均可见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免疫表型:6例患者肿瘤细胞CD68、溶菌酶(1ysozyme)、LCA阳性,4例灶性细胞S-100阳性或弱阳性,2例个别细胞CD43阳性、1例个别细胞CD45RO阳性,Ki-67阳性率30%~90%,而CD21、CD35、CD4、CD1a、MPO、CD30、CD3、CD20、ALK、HMB45均阴性.结论 HS诊断相对比较困难,需结合肿瘤的镜下形态学改变及免疫表型.LCA、CD68、lysozyme是比较特异性的免疫表型,对H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总结中国儿童各类型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其诊断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97例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L)8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介于BL和DLBCL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L/DLBCL)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 BL的bcl-2和MUM1的阳性率分别为3%(2/66)和17%(12/71),DLBCL分别为50%(4/8)和63%(5/8),BL/DLBCL分别为50%(4/8)和63%(5/8).BL、DLBCL和BL/DLBCL的Ki-67平均值分别为(93±4.4)%、(83±14.3)%和(80±11.5)%.BL、DLBCL和BL/DLBCL的c-myc基因易位的比例分别为98%(79/81)、38%(3/8)和50%(4/8).38%(3/8)的DLBCL和25%(2/8)的BL/DLBCL存在bcl-6基因的多拷贝,BL与DLBCL之间、BL与BL/DLBCL之间bcl-2、MUM1和Ki-67平均值的差异及c-myc基因易位和bcl-6基因多拷贝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需要综合分析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儿童BL/DLBCL可能是DLBCL的一个亚型.CD10+、bcl-6+、bcl-2-、Ki-67>90%、伴有IGH/c-myc重排、不伴有bcl-2和bcl-6重排时,支持BL的诊断;bcl-2+、Ki-67为50%~90%,同时伴有bcl-6基因的多拷贝时,支持DLBCL或BL/DLBCL的诊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