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针对乏燃料水池失水、乏燃料裸露的事故情景,通过实验研究了燃料厂房内空气自然循环及氢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得到了空间气体温度场及浓度分布实验数据。结果表明,由于空气自然循环的热量输运作用,各区域升温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外界自然对流通风的简单方式可显著减缓温度上升,实验24 h后加热元件温度低于490 ℃;喷淋则可迅速降低所覆盖区域温度,空间气体平均温度在喷淋后5 min内下降了100 ℃。氢气在空气环境中将形成浓度分层,喷淋搅混可在2 min内破坏该分层;对于氢气/蒸汽混合气体,随着蒸汽凝结及外界空气涌入逐渐具有可燃性,喷淋对此无积极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能动和非能动的事故缓解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核电站严重事故发生后,反应堆压力容器(RPV)的剩余固壁在高温差、内压、熔池重量等的作用下可能发生蠕变失效。本文以CPR1000 RPV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软件二次开发求解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烧蚀温度场,然后基于ANSYS Workbench开展耦合CFD-FEM力学分析,求解严重事故下RPV烧蚀温度场稳定后72 h内的等效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和等效蠕变应变,并评估了RPV的蠕变失效风险。结果表明:当堆坑注水等措施投运后,RPV剩余固壁在72 h内不会发生蠕变失效和塑性变形失效,有效卸压可明显提升RPV结构完整性的安全裕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