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非线性连续损伤模型在汽轮机转子低周疲劳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针对当前汽轮机转子低周疲劳寿命估算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引进了非线性连续损伤力学模型进行汽轮机转子低周疲劳损伤分析。首先对国产600MW汽轮机高压转子在冷启动和滑参数停机等典型工况下的瞬态温度场和热力场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进而对热应力引起的低周疲劳损伤进行了估算,疲劳损伤的估算分别采用了非线性连续2种方法的估算结果表明,由于线性累积损伤理论是基于单轴假定之下,没有多轴应力的影响,在寿命预测时,高估了转子的寿命,而非线性连续损伤力学模型不仅考虑了多轴复杂应力的影响而且正确地反映了低周疲劳损伤的非线性累积过程,其分析结构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3.
4.
5.
针对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用户智能用电行为分类的计算复杂性和特征选择有效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特征信息量的特征优选策略。首先,以用电特征的互信息量与相关系数作为特征有效性和关联性判据,设计用电特征优选准则。然后,提出一种该准则下的用电行为特征优选策略,通过减少特征间的分类信息冗余实现高维特征的降维,并选取有效独立的特征,从而构建用户用电行为聚类精简特征集。最后,基于特征优选策略实现了一种特征自适应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方法,完成优化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通过电网实际用电数据验证了所提策略能提高聚类准确率和减少计算复杂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7.
8.
以负荷聚合商为中间商的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 DR)运营模式可以充分挖掘需求侧资源潜力,实现综合优化配置。针对该模式下需求响应潜力评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优化集对分析理论的需求侧用户响应潜力评估方法。通过分析影响该模式下用户参与响应的因素,建立用户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集对分析理论进行模糊优化,建立潜力评估的量化模型,实现对用户响应潜力的初步量化。通过模拟聚合商与用户之间的负荷分配仿真实验,验证该评估方法在提高聚合商削减负荷任务分配的准确性及任务完成率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架构与应用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平台的业务特点和功能需求,提出了面向智能电网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四大环节的物联网分层体系架构,并将其与传统电力通信网进行了对比.作为物联网末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出了面向智能电网生产环节的传感器网络应用解决方案.同时,在对智能电网的互动性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智能用电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