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7篇
建筑科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海拔情况下,低气压和覆冰使绝缘子电气性能降低,冰闪电压与绝缘子串布置方式有关,水平布置时冰闪电压最高,V型布置方式次之,垂直布置方式时冰闪电压最低,采用"3+1"和"4+1"间插布置方式且大盘径绝缘子的盘径比参考盘形悬式绝缘子大100-150mm时,具有较好的防冰效果;合理的间插布置方式可以提高覆冰绝缘子串交流冰闪电压15%-20%。  相似文献   
2.
在电缆输电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多种科技手段,实现对电缆、电缆运行环境实时监控,实现远程信息化,保证电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保证运行、维护人员安全和健康,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介绍昆明220kV郭家凹输变电工程电缆及通道辅助设施设计情况,包括电缆运行在线监测系统,电缆及通道消防系统,电缆通道防盗系统、照明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通信系统,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阐明平行集束导线及其特点,介绍平行集束导线在昆明市官渡区六甲乡福保村农网建设与改造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结合工程实例,对110kV及以上高压电缆线路设计中外护套的选择、回流线的选择与布置、电缆直接接地端的选择、长电缆线路实施绝缘分割交叉互联接地时段长不均匀的问题、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等问题作阐述,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20kV电压等级供电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中压配电网以10kV为主,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现有10kV配电系统容量小、损耗大等问题日显突出,已经很难承受急剧增长的用电负荷。20kV电压等级已列入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38—1983中,在国外已被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具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国内对20kV电压等级的优点早有认识,1980年当时的电力部就提出将20kV电压等级列入GB156标准,1984年农电系统的专家也提出采用20kV电压等级配电,此后众多专家学者相继提出建议,给予论证,倡导采用20kV电压等级。并在GB156—1993《标准电压》中加括号列入,后修订为GB156—2003《标准电压》。自1993年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第一个20kV全电缆供电项目起,目前已有不少项目进行了论证、规划、立项、试点和投入使用,设备制造部门已开始研制、生产相关产品。20kV等级供电在应用过程中涉及许多技术问题,本期将邀请部分专家、技术人员对设计、论证和设备等问题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高压电缆分支接头种类及特点,结合昆明近些年开展的工程介绍置于电缆通道(综合管沟、电缆隧道及接头工井)内的110kV高压电缆干式分支接头应用情况,对充气式分支头和干式分支头进行了经济技术比较,并根据应用情况总结相关经验,供同类型电缆线路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20kV架空配电线路设计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电力负荷急剧增加,10kV中压配电网供电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1)线路供电半径不足。在负荷密度为20~30kW/km^2时为10~12km,40kW/km^2时不足8km。事实上,我国大城市中心负荷密度已高达11~30MW/km^2,东部农村用电负荷密度平均达60~70kW/km^2。  相似文献   
8.
110kV及以上高压电缆线路,因电压等级高,截面大,通常采用单芯电缆。单芯电缆独特的结构决定了高压电缆线路设计及施工与中低压电缆线路设计及施工有本质的区别。本文对110kV及以上高压电缆线路设计和施工中外护套的选择、回流线的选择与布置、电缆直接接地端的选择、长电缆线路实施绝缘分割交叉互联接地时段长不均匀的问题、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施工工机具的选择、施工中易发生电缆损伤的情况、电缆支架安装等问题作阐述,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对电缆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与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相关规范中20kV相邻电压等级架空线路绝缘配合和交叉跨越距离的对比分析,结合电网安全运行情况,对20kV架空线路绝缘配合和交叉跨越距离进行探讨,得出推荐数值,供20kV架空线路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主要电缆通道形式的选择,对主要电缆通道尺寸的确定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