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3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2篇
能源动力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净得热量受天气等外部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一段时间内的间歇性、随机性和周期性,采用概率建模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上述变化特点。目前概率建模中常用的参数分析法需假设先验概率分布,不具有普适性,为此提出一种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对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净得热概率建模的方法。通过TRNSYS动态仿真得到天津地区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净得热样本数据,采用黄金分割算法求解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的最优带宽,并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和误差检验,验证了该概率模型的准确性和在不同时间范围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考虑多能协同园区(MECP)多能流的复杂耦合特性,解决传统能效评估指标忽略不同品种能量差异性的问题,文中建立了基于能量价值的MECP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标用以区分不同种能量的价值差异。该方法将成本分摊的热经济学思路与已有能质系数法相结合,引入能量价值参数,可更加灵敏、准确地反映高品位能源变化情况,解决了MECP不同种类能量的加和问题,为MECP规划及运行提供更环保、更科学的指标导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区域多能互补系统协调供应问题开展了不同供能方案的对比分析。首先,提出了燃气机组冷热电联供(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系统和环境源热泵系统2种分布式供能方案,制定了相应的运行策略,分析了不同供能方案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其次,建立了概率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模型,给出了燃气机组冷热电联供系统、环境源热泵系统和传统供能系统3种供能方案的经济性计算方法;最后,以北方某市的商业区域为例,评估3种供能方案经济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到了天然气价和电价对不同供能方案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天然气价和电价的变化,经济性最好的方案发生变化,因此实际工程中应结合规划区域的具体内容和当地能源价格,合理选择供能方式。  相似文献   
4.
郭晓雨  田喆  牛纪德  祝捷 《化工学报》2020,71(z1):293-299
区域供冷系统主要分为源、网、用户三部分,其中管网不仅可以作为能量输送环节,还可以实现能量的储存,因此可以利用管网的储能效应实现制冷站与电网的互动。以广东惠州某园区制冷站为例,基于Modelica语言在Dymola平台上搭建了区域供冷系统。基于分时电价,应用管网的储热与延迟特性,提出三种控制策略以探讨热网在电力响应中的应用。仿真结果显示,在案例中管网储热维持室温的效果为0.31 h,利用管网储热能够使供冷系统节省6.4%的电耗和6.7%的电费,可见管网的虚拟储能效应是制冷站参与电网需求响应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牛纪德  周遵凯  杨先亮 《山西建筑》2012,38(26):213-214
运用总传热系数法,建立电热水器的物理模型及相应耗热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电热水器不同运行方式能耗的理论计算,指出电热水器连续运行更加节能,为电热水器的节能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配置直接影响到投资效益和运行效率,是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的关键之一。该文面向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对影响规划的内外部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以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全寿命周期等值年成本为目标的优化配置方法,并以我国南方某园区能源站为例,进行系统优化配置。通过对不同供能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提出合理的优化配置方案,为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准确的短期建筑冷负荷预测对于建筑供能系统的运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数据驱动模型因在挖掘建筑实际负荷特性、提高预测精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内扰特征变量的缺失严重影响着数据驱动负荷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模型校准技术从冷负荷时间序列中反向挖掘内扰相关数据信息的方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获得的人工内扰特征变量数据对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短期建筑冷负荷预测效果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相比于完全缺失内扰特征变量的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可降低11.46%,相比于使用日历信息作为内扰特征变量的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可降低6.5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