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8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3篇 |
综合类 | 29篇 |
化学工业 | 54篇 |
金属工艺 | 9篇 |
机械仪表 | 33篇 |
建筑科学 | 63篇 |
矿业工程 | 16篇 |
能源动力 | 13篇 |
轻工业 | 25篇 |
水利工程 | 9篇 |
石油天然气 | 22篇 |
武器工业 | 3篇 |
无线电 | 5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篇 |
冶金工业 | 37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6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李浩;钟声远;王永真;赵军;李敏霞;朱介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0,(17):5467-5476
融合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由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负荷的随机性所引起的不确定性,限制了供需匹配性的提升。而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可以降低系统不确定性。该文提出基于熵的能量与信息的一致标度,利用熵理论同时对由能级降低造成的能量不可用性和由不确定性造成的能量不可用性进行量化。以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系统为案例,详述基于能量与信息耦合的系统配置优化方法。在考虑气象参数和数据中心计算负荷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相比于传统以初投资最低为优化目标的系统配置方案,该文提出的优化配置方案的未达到设计全年本址发电满足负荷占比(on-site energy fraction,OEF)的概率从54%降低到15%,说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分布式能源系统不确定性,提升供需匹配性。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对氮肥企业废水的来源、治理现状以及采用的治理方法作了阐述。特别是对NH_3-N废水的治理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种不同方法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8.
对商业纯钛(CP-Ti)退火后冷轧9%变形的板材,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评估了晶粒中激活的滑移系统和孪生系统。同时,采用反应应力(RS)模型模拟了变形晶粒中滑移系统的激活以及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模型将晶粒塑性变形过程视为外加应力和统计变化的晶间反应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结果表明,反应应力模型适用于评价多晶钛的变形行为。该模型预测了变形后的钛晶粒内发生的滑移,实验数据证实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变形晶粒中滑移和孪晶的分布不均匀,与晶粒应变分布不均匀相对应。这种不均匀的晶粒应变也可以由取向不同的相邻晶粒变形而产生。当一个晶粒的塑性变形与其相邻晶粒的塑性变形有显著差异时,就会触发附加的局部滑移,从而降低晶粒间的应变不协调。塑性应变在某些情况下是通过机械孪生来实现的,它与滑移协同以满足晶内和晶间的应变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关苏敏;钟声远;李翰宸;丁若晨;苏文;蔺新星;汤正阳;杜娟 《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240-254
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储能技术,压缩CO2储能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可满足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此,本文从压缩CO2储能系统、CO2存储装置两方面梳理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现有压缩CO2储能系统主要分为5类,即低压罐超临界/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液态/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气态/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液态/高压罐液态储能、低压罐气态/高压罐液态储能。理论研究主要在于系统性能的稳态分析,鲜有系统全工况的动态特性分析,而示范项目则多采用高压液态-低压常压柔性存储的储能方案。对于CO2存储装置,主要有地下咸水层、地下盐穴、柔性储气棚、吸附储气床、储气罐及储液罐,其中柔性储气棚、储气/液罐已有工程应用,但储气棚体积巨大,而储罐内CO2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热力特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压缩CO2储能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压缩CO2储能涉及多种能源形式,可与外界冷热源及其他热力系统耦合,以满足负荷侧冷热电储的需求,提高系统整体能效水平。另一方面,可引入有机工质与CO2混合,解决低压CO2液态存储的易结干冰、系统压比较低的问题,从而实现高低压液态存储,以极大提高压缩储能密度。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