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4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驱油用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丙烯酰胺丙烯酸钠为原料 ,利用一种新型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采用水溶液共聚法合成了固含量4 5 .6%、水解度 2 5 .7%、过滤比 1 .32、分子量达 2 .2× 1 0 7的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研究了甲酸钠用量、总单体浓度、p H值、单体配比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确定了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 :单体总浓度 4 5 % ;p H值9.5 ;1 %氧化剂 0 .5 m L;1 %还原剂 1 .0 m L;起始温度 1 0℃ ;0 .1 %甲酸钠 80μL;丙烯酸钠∶丙烯酰胺为 1∶3(摩尔比 )  相似文献   
2.
根据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反应网络的分析,探索了提高催化剂活性的途径。通过实验研究了以钒-锑为基础的负载型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的配比、助催化剂的效应以及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对丙烯腈收率的影响,为制备催化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法对丙烯酸的提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活性炭法对市售丙烯酸进行了提纯。研究了活化气体种类和活化温度对活性炭活化的影响。活性炭用量、提纯时间以及搅拌对丙烯酸提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不锈钢连续流动反应器内进行丙烷均相氧化脱氢的小型试验。丙烷转化率55%~75%时,主要产物C3H6、C2H4、CH4及COx(CO+CO2)收率(按丙烷)分别为17%~19%、19%~28%、8%~14%及10%~14%及约2.5%的乙烷。得出了符合本试验条件的以自由基反应机理为基础的动力学模型。用模型计算得的产物收率与试验结果吻合甚好。以丙烯收率为目标函数,对反应条件做了优化,得丙烯最高收率及相应的乙烯收率分别为22%及36%,丙烷转化率为88.5%。反应条件为:温度870K(恒温),O2/C03值0.44,停留时间1.7s。  相似文献   
5.
以复合稀土氧化物的γ-Al2O3为催化剂载体,将负载钯的超微粒子金属铁、钴、镍与γ-Fe2O3粉体混合成型焙烧制成催化刺.研究了复合稀土氧化物对γ-Al2O3表面积的影响,通过催化剂老化实验、丙烷化合物起燃温度检测和对模拟汽车尾气中丙烷、CO及NOx等物质的转化性能的研究,表明该型催化剂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在丙烷和氧化压很高的条件下,用各种混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了丙烷部分氧化为丙烯醛的问题。我们发现含有钼和铋的白钨矿型氧化物催化剂对于丙烷选择氧化为丙烯醛是很有效的。在这种白钨矿型催化剂中,钒钼酸铋显示出很高的催化性能,而在催化剂中加入银离子基性能会进一步改进。采用加银的钒钼酸铋催化剂在丙烷转化率为13%时,丙烯醛的选择性大于60%。对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反应是经由中间产物丙烯而进行的。而丙烯是在非催化的游离基过程中由丙烷生成的。  相似文献   
7.
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醛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用407有机载体、十六烷、13X分子筛三根色谱柱分析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醛的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用这些分析数据计算了反映催化剂特性参数的转化率、选择性、收率。  相似文献   
8.
<正> 1 引言丙烯酸及其酯类系列产品普遍用于涂料、化纤、纺织、轻工等行业,还用于石油开采、油品添加剂等。近年来,国外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用途,据估计,1990年世界总生产能力,丙烯酸达14.1×10~8kg/a,丙烯酸酯达21.5×10~8kg/a。  相似文献   
9.
辽河石脑油裂解装置急冷锅炉结焦抑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实验装置,在辽河石脑油裂解的急冷锅炉温度条件下,对含硫、磷的金属有机化合物(CRS)、二甲基硫(DMS)、高含硫无机化合物(Ry)进行了抑制结焦性能的研究。用测焦挂片,烧焦和分析裂解气中CO、CO_2含量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结焦速率。在石脑油中加入200×10~(-6)kg/kgCRS或DMS,或加300×10~(-6)kg/kg Ry,均能使高温反应结焦速率降低30%左右。在急冷锅炉后部低温条件下,金属表面先涂以CRS石脑油溶液,能降低冷凝结焦速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新型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单体进行水溶液自由基共聚合。合成了分子量高达2.014×107,水解度26.3%,过滤比13.5的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并研究了pH值、引发剂用量、单体总浓度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