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水利工程   7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江平原绿色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路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和总结了三江平原节水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状况。适合三江平原绿色农业节水的理论是:(1)区域或流域尺度上的节水理论;(2)基于水循环过程的节水理论;(3)生物节水理论;(4)农业耕作措施的节水理论。三江平原绿色农业节水技术路线总体上宜朝着节水与增温、减少耕地的占用、调亏灌溉、保护农田防护林和湿地有效结合;调控地下水位,减少水的无效蒸散为关键控制点,提高水的单位生产效率为最终目的。本研究成果对三江平原农业节水灌溉体系的建立有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推广水稻“控灌”节水灌溉,是从改变水稻生态环境入手,改水层灌溉为控制土壤水分灌溉。减少水面蒸发和渗漏,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并保证水稻增产、增效的目的,即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农业需水"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黑龙江省复种指致为1,推算农业需水为400~500mm,而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多数大于400mm,有发展雨养农业可能;三江平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50mm,为此三江平原井灌区现有耕地具有全部发展种植水稻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建三江地下水激发补给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区有巨厚的地下水含水层。地表大部分覆盖着平均约10m厚的亚粘土,且地势平缓。形成本地区垂直补给困难,侧向补给缓慢,但是具有优越激发补给的自然社会条件,开采降深15m,每年可获得大量激发补给(江河为主),占开采资源量的80%。  相似文献   
5.
八五O农场平原可视为具有较好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库。由于井灌水田致使地下水资源超采,应采取措施控制水田发展或增加降水对地下水库的补给。  相似文献   
6.
垦区激光平地节水增产高效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激光平地是近20a来发展起来的高新应用技术,具有节水、增产、高效等优点,是发展节水农业和农田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和基础工程,国家应把它作为一项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看待,给予重视与资助。垦区新华农场近2a来,重视激光平地试验示范,效果很好,达到节水一半,增产1.5成,垧效千元以上,一年效益可抵上年成本尚有余,即使群众自己兴办也经济可行。为此,应尽快理顺投资机制和土地长期固定承包制,使之在垦区或全省很快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7.
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水资源的安全配置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认为生态水利工程是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有效措施和途径。绿色农业将成为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分析了生态水利工程有效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复杂性。研究得出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应遵循的技术路线为:(1)以农产品质量作为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的最终目标;(2)减少对水自然循环过程的干扰;(3)减少对耕地的侵占;(4)高度重视生态水利工程对水资源配置潜力与绿色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探索变化环境下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条件,简述三江平原水环境的变化,近年来有关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结果,分析计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提供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三江平原巨大且特殊的地下水贮水结构和流动系统分析,揭示三江平原地下水系统的巨大贮水、补给、传导、调节、循环功能和各自区带之分;结合近年来三江平原大规模人工开采实际对流动系统影响分析,更直观地揭示建三江地区地下水开采后获得激发补给的机理与可能。  相似文献   
10.
改变水稻水生态环境,可进行控制土壤水分灌溉(简称“控灌”)。若加上覆膜进行控灌,节水增产效果更好。近年来,浙江大学、河海大学、中科院水稻所研究的控灌技术,是国家“九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成果,已得到大力推广。我省也进行了一些适应性的试验和部分推广:如鸡西的喷滴灌试验、八五O农场结合“九五” 国家三江攻关、庆丰农场进行覆膜控灌并且研制半机械水稻覆膜打孔机等,都取得部分成果。但与全国比,差距还很大。“控灌”是以改变水稻水生态和控制非关键生理需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