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10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7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于塔里木油田库车山前地区目的层深、地质条件复杂,导致该地区的井在固井过程中时常发生漏失事故,严重影响固井质量。基于此问题,对整个固井期间产生激动压力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钻井液性能、环空间隙、钻具和套管下放速度、排量以及井浆流变性能对激动压力的影响,得出环空间隙越小激动压力越大,建议不得小于20mm;降低钻井液屈服值能减小破坏胶凝结构产生的激动压力;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套管下放速度计算模型以及提升循环排量频率的概念和控制方法 ;调整井浆的流变性能可以有效降低施工中产生的摩阻,并依此提出了注替排量的计算模型。现场应用表明,该套防漏固井方法对库车山前地区井的防漏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碳酸钙晶须与碳纤维混杂增强油井水泥石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油井水泥石易脆裂而造成油气井层间封隔失效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了碳纤维、碳酸钙晶须及二者混杂对油井水泥石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水泥石微观形貌,并探讨混杂纤维增强水泥石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碳酸钙晶须及两者混杂纤维均能有效提高水泥石的抗压、抗折和劈裂抗拉强度;相对于单掺1种纤维,混杂纤维对水泥石的增强效果更好;混杂纤维水泥石具有明显的韧性,且混杂纤维显著提高了水泥石的力学形变能力。观察水泥石微观形貌和分析混杂纤维增韧机理后发现:碳酸钙晶须和碳纤维具有不同的尺寸、形貌和性能,能够在不同结构层次和荷载阶段发挥作用,控制微裂纹或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改善水泥石的强度和韧性。图20表5参27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一种低密度(1.30 g/cm3)可固化防漏工作液,用于解决低压易漏失井段在固井时,因地层承压能力低、易漏失、窜槽,导致固井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在优质的隔离液中加入一种具有固化性能的材料(2.60~2.90 g/cm3)替代常规的加重剂,配制一种低密度可固化工作液。该工作液能有效平衡地层压力并在环空中固化,从而对易漏地层起到防漏效果、提高固井质量。重点分析了该体系的固化后试样强度及水化机理,研究发现:工作液固化强度发展的实质是OH-对固化剂玻璃体结构的破坏;通过对配方的调节能实现从30~90℃固化试样都具备一定的抗压强度。该体系的研发对于防漏工作液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还可以运用于钻井工程中堵漏,提高地层的承压能力。   相似文献   
4.
水泥浆性能对声波水泥胶结测井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声波水泥胶结测井评价解释结果受被测介质声阻抗的影响,采用超声波测试方法探讨了常规水泥浆性能及其对水泥石声阻抗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不稳定的水泥浆体系,因固相颗粒沉降堆积、水泥浆水化不充分及凝固后体积收缩,严重影响了水泥环的层间封隔质量,但因其堆积后水泥石声阻抗值增加,声波水泥胶结测井时首波幅度降低,测井解释结果却较好。此外,空心漂珠低密度水泥石声阻抗值明显低于常规密度水泥石声阻抗值,固井后CBL首波幅度明显高于用常规密度水泥固井后测得的CBL首波幅度,常导致固井评价解释结果偏离实际封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评价固井质量时,应充分考虑水泥浆混合材质特性及水泥浆沉降稳定性对水泥石声阻抗的影响,以真实、合理地反映水泥环层间封隔质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深井、超深井固井中,水泥浆在高温下液相黏滞力下降而发生固相沉降失稳甚至分层的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种耐200 ℃的高温悬浮剂GX,该剂是以丙烯酰胺(AM)、对苯乙烯磺酸钠(SSS)、N, N-二乙基丙烯酰胺(DEAA)为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得的三元共聚物。采用GPC、FTIR、1H-NMR和SEM对高温悬浮剂的分子量、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3种单体均参与聚合反应,成功合成了AM/SSS/DEAA三元共聚物。TG、FTIR和SEM分析表明,高温悬浮剂的耐热性能优异,最高可达318.6 ℃。高温沉降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高温悬浮剂的适用温度可达200 ℃,水泥浆中加入悬浮剂GX后,200 ℃下密度差小于0.02 g/cm3,能提高水泥浆的沉降稳定性,且高温悬浮剂的加入对水泥浆的流变性、稠化时间和水泥石的强度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固井水泥浆与钻井液接触污染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固井时水泥浆和钻井液掺混易产生接触污染,造成注水泥憋泵和危及作业安全的问题,对接触污染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掺混钻井液和钻井液处理剂前、后的水泥浆性能,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对掺混前、后水泥浆的物相和微观形貌进行对比,确定钻井液和钻井液处理剂对水泥浆性能及结构的影响;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水泥浆滤液中离子种类及含量,考察了各类金属离子对钻井液和处理剂溶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了接触污染作用机理:水泥浆中Ca2+对钻井液产生"钙侵"造成钻井液流变性能变差;水泥水化产生的Fe3+、Al3+可与钻井液中的多种聚合物类处理剂交联形成凝胶,凝胶的形成加之处理剂对水泥颗粒的吸附架桥,造成水泥浆体多级絮凝结构的加强,导致混浆流动性急剧降低。根据作用机理,可使用抗钙先导浆、在隔离液中加入掩蔽剂等措施来解决接触污染。解决接触污染措施在ST1井、MX17井尾管固井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为保证深井注水泥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固井早期气窜预测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泥浆静胶凝强度过渡时间是固井早期气窜的主要时期,但若初凝前发生较显著的塑性体积收缩,造成孔隙压力大幅度下降,井内压力出现较大程度欠平衡,引发气窜的可能性仍然很高。为此,基于初凝前套管、地层在井下的实际受力工况,建立了水泥浆凝固过程中的"套管—水泥浆—地层"物理模型,并求解得到了初凝前水泥浆塑性体积收缩与孔隙压力下降之间的解析关系。立足于该关系,在综合考虑水泥浆性能、井底温度、压力及套管力学性能等特定工况的前提下,建立了针对初凝前整个塑性态的固井早期气窜问题的气窜预测新方法,即把固井环空水泥浆初凝前的"有效液柱压力与启动压力之和大于地层孔隙压力"作为判别条件。最后,利用X区块2口井的资料进行了气窜风险预测分析,分析结果与施工结果一致。该方法可有效预测固井早期环空气窜风险,为针对性地调整水泥浆体系和措施,避免固井后井口环空带压,保障油气井固井质量和安全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水平段封隔水层、漏失层和减少储层污染等的要求,在分析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选择性完井不钻塞筛管顶部注水泥工艺的管柱结构,剖析了主要工具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推荐了现场易于操作及控制的工艺流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筛管+盲板+管外封隔器+固井开孔短节"的管柱结构,工具安放位置不受井斜控制,固井开孔短节可反复开关循环孔,安全可靠性高,施工后套管内不留水泥塞,节约了扫塞时间。在塔里木油田试验6口井,完井作业顺利。现场试验表明,该工艺可实现碳酸盐储层水平井的分段开采,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向主应力影响的水泥环弹塑性模型和界面裂缝的应力场模型,综合考虑水泥环拉伸破坏、塑性屈服、界面裂缝沿界面扩展以及界面裂缝曲折扩展等失效形式,建立了满足压裂井筒密封要求的水泥环力学性能设计方法,同时据此方法构建了水泥环弹性模量、泊松比量化设计图版,明确了井筒安全和风险区域,量化了水泥环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指标。研究表明:降低水泥环弹性模量、提高水泥环屈服强度和泊松比可避免水泥环发生塑性变形;提高水泥环抗拉强度可防止其拉伸破坏;提高水泥环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缩短界面裂缝长度有利,但会增加界面裂缝曲折扩展进入水泥环的风险。模型验证与实例检验证实该模型计算结果较准确,更便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0.
无机盐种类和浓度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AM(丙烯酰胺)、AA(丙烯酸)和疏水单体HB-18合成了一种疏水缔合聚合物,对其溶液性质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进行了对比评价,研究了无机盐对该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性质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具有明显的缔合行为和增黏效果,并具有比HPAM更好的抗温抗盐作用;无机盐的种类和浓度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性质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二价离子Ca^2+、Mg^2+对溶液性质的影响非常大。指出,在合成疏水缔合聚合物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地层矿化条件采用不同的分子结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溶液的配制过程应该灵活多变,以使溶液性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