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34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堰塞坝溃决物理概化试验是当前研究堰塞坝溃决机理较为可行的方法,但在现有堰塞坝溃决试验中,由于试验坝体尺寸较小、试验上游库容不足,导致试验的溃决过程与实际堰塞坝溃决存在较大差异。为尽量克服库容的不足所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最大库容达380m3的大尺度堰塞坝溃决试验系统。本文以无粘性、宽级配砂砾料堰塞坝为对象开展了多组室内大尺度溃决试验来揭示堰塞坝溃决机理,并通过设置不同背水面坝坡来研究其对溃决过程的影响。通过试验发现堰塞坝溃决过程可以分为沿程冲刷、溯源冲刷、快速发展和溃口稳定四个阶段。在溃决过程中发现陡坎侵蚀和溃口两侧土体失稳坍塌是溃口快速发展的主要机理。不同背水面坡度下的沿程冲刷阶段冲蚀特征基本相似,而溯源冲刷阶段及快速发展阶段溃决过程差异显著,较大的背水面坡度使溯源冲刷阶段跌坎水流更容易得到发展,进而影响溃口处的垂向冲深及侧向发展,导致快速发展阶段更易形成垂向落差较大的陡坎洪水冲蚀。从溃决历时来看,坡度的增加使溃口发展更快、峰值流量出现时间更早,进而导致溃决历时缩短。坝顶溃口宽度及峰值流量也会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还较好地重现了天然堰塞坝下游河道两岸的淤积现象,并根据堰塞坝溃决过程中的水流特点、泥沙运动及溃决完成后下游河道的地貌,初步分析了淤积区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堰塞坝几何形态、粒径级配和库容决定了其溃决机理的复杂性,而溃决过程的精细模拟和峰值流量的准确预测是应急处置的基础和关键。堰塞坝溃决过程与模拟技术是面向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的前沿热点问题。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以往试验研究坝体尺度小,足够大的库容基本未模拟,难以显示最终溃口形态;数学模型假设过多,物理机制不健全,均有待发展完善。提出了下阶段大尺度模型试验研究的方案与思路,重点阐明堰塞坝破坏机制与溃口演变完整规律,揭示溃口发展物理全过程。同时,建议开发能够模拟全场和溃决全过程的平面二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摈弃长期以来对溃口流量、溃口形状、边坡坡度、残留坝体高程、溃决时间等的事先假设,而将其视为水沙床耦合数学模型数值解的一部分,以期提升堰塞坝溃决模拟水平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和谐的加权平均通量(Weighted Average Flux,简称WAF)算法,研究了浅水波方程的间断解及污染物传输问题。该算法采用WAF格式和HLLC Riemann求解器近似单元边界数值通量,中心差分格式离散地形源项,然后理论上证明了该算法是和谐的。最后利用WAF算法对非平底地形上浅水波间断解及污染物传输问题进行数值计算,精确地捕捉到了间断解和污染物运动过程,结果表明该算法满足守恒性,具有高分辨率、无振荡及捕捉污染物运动边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回顾了长江科学院1985-1999年期间三峡泄洪深孔选型的试验研究过程,并结合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两次水力学原型观测成果,对深孔泄洪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研究表明深孔选用体型水力特性良好,过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压力分布均匀平顺,跌坎下游能形成完整的底空腔,明槽段水流掺气可对坎后坝面形成有效保护,减压试验表明该体型空化特性良好.原型观测成果予以进一步证实,其主要水力特性指标与模型试验趋于一致,过流壁面汛后检查均未发现空蚀现象.三峡深孔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水量调度方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水量分配的概化模型,提出了分配方案编制模型的功能要求,进行了模型设计,建立了模型与方案编制系统的接口,以及方案编制系统的功能模块。该模型可以制订年、月、旬不同时段长度的分水口门水量分配计划,并将细化的旬计划下发到实时调度模型。本模块上与日常业务处理子系统衔接,下与实时调度子系统衔接,并可以根据用水户的反馈意见滚动修正水量分配计划。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三峡地下电站进水口前漩涡特性而进行了1:100三峡水利枢纽水工整体模型和1:70地下电站水工整体模型试验.成果表明,各机组进口前均未出现危害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吸气漩涡,仅在1号机和6号机进口处偶尔出现浅层不吸气漩涡,这是由于拦污栅起到了消涡作用.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渠道糙率原型观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糙率是渠道水力设计的关键技术参数之一,其值的准确选取决于已建工程原型观测成果的类比。选择3条不同衬砌特性的混凝土渠道进行糙率原型观测,对观测方法及步骤做了较详细描述;计算出了3条渠道的糙率,对其存在误差进行了分析探讨,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积累经验并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依托1∶100水工模型试验成果,重点介绍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后的几个水力学问题如泄流能力、坝面压力特性、河床局部冲刷、下游河道流速流态、泄洪对电厂及航运的影响等.研究显示:大坝加高后泄流能力可满足设计要求,坝下河床冲刷加重,挑距加远,设计洪水22 300 m3/s时坝下冲坑最低点高程为43.0 m,各级泄量冲坑上游坡均缓于临界坡,也略缓于初期工程同级流量冲坑的上游坡;坝下600 m以内为护岸工程重点防护段,岸边流速为5.8~9.8 m/s;泄洪对丹江口电厂影响较小,对自备电站不利影响较为显著;最大通航流量6 200 m3/s时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流态复杂,水流较混乱.  相似文献   
9.
电站进口前加设叠梁门后引起局部水流条件复杂,本文以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系统阐述了叠梁门分层取水进口水流流态、门顶最小运行水深、水头损失和叠梁门反向附加水击压力等。研究表明,加设叠梁门后机组各栅孔进流较为均化,门井水面波动加大,主要引流区间在门顶以下10 m—门顶以上25 m水域,叠梁门门顶最小运行水深一般为15~30 m,进口段水头损失1.20~1.95 m(水头损失系数为0.45~1.15),较无叠梁门时增大1.11~1.63 m,对机组发电经济效益将产生一定影响,机组甩负荷对叠梁门下游面板产生的附加水击压力(2.9~3.0)×9.81 k Pa。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南缘罗布向斜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具有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分布范围广、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适中等特点,有可能成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更好地表征研究区页岩非均质性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根据岩矿、地化、测井资料以及CO2和N2吸附实验,对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各小层开展了页岩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小层的总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和孔隙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页岩孔隙分形维数为2.711 0~2.794 8,平均为2.747 0,其中五峰组和龙一31小层的分形维数较高,龙一41小层的分形维数最低;有机碳和生物成因石英对页岩微孔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页岩平均孔径越小,孔隙数量越多,孔隙结构越复杂,分形维数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