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66篇
电工技术   72篇
综合类   100篇
化学工业   76篇
金属工艺   66篇
机械仪表   70篇
建筑科学   142篇
矿业工程   45篇
能源动力   26篇
轻工业   119篇
水利工程   54篇
石油天然气   68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52篇
冶金工业   24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1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的迅速发展,柔性储能电极材料引起众多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s)衍生物具有优异的储能性能,但其本征无柔性的物理特性亟需解决。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ZIF-8结构单元嵌入纤维结构中,获得高电容性能柔性多孔炭纤维。同时,探究了ZIF-8的嵌入量(CF-ZIF-8-1.2)对柔性多孔炭纤维结构及电容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柔性多孔炭纤维CF-ZIF-8-1.2的比电容可以达到425.5 F?g-1(电流密度为1 A?g-1),并呈现出较小的电荷转移电阻(Rs=0.06 Ω)和接触电阻(Rct=2.31 Ω),这主要归因于CF-ZIF-8-1.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212.83 m2?g-1)、相对丰富的孔隙结构和丰富的N和O原子共掺杂。随后,进一步将其组装成对称柔性超级电容器(CF-ZIF-8-1.2//CF-ZIF-8-1.2),其能量密度高达7.6 Wh?kg-1(功率密度为250 W?kg-1),在不同弯曲角度和扭曲下呈现出优异的电容保持率(97%以上),说明柔性多孔炭纤维电极材料具有优异的柔性和稳定性。因此,CF-ZIF-8-1.2柔性多孔炭纤维材料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南沙某大桥是一座主跨436 m的大跨度中承式钢桁架拱桥,为了分析研究在100年一遇的风速、温度荷载和车辆荷载等复杂外力作用下该大桥结构受力的安全性,采用Midas/Civil分析软件对该大桥建立了空间有限元模型,分析验算了该大桥运营状态下的应力和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在成桥营运阶段,该大跨度钢桁架拱桥的挠度和应力满足《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 10091—2017》[1]要求,钢桁架杆件和吊杆的强度、稳定、疲劳等满足文献[1]要求;同时该桥的主拱拱顶拱脚、主梁跨中及最边侧部位吊杆为同类构件中结构内力最不利位置,在运营期间应重点关注,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3.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盐下混积碳酸盐岩为例,借助其大量岩心、薄片和岩矿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研究咸化湖盆混积碳酸盐岩储集层岩相特征及控储机制。结果表明,英西E32盐下发育5种储集层岩相类型,分别为混积颗粒、块状、斑块状灰云岩和纹层状云灰岩4种沉积成因岩相,以及一种构造成因的角砾状灰云岩岩相;4种沉积成因储集层岩相分为2类咸化沉积序列岩相组合,分别为洼陷区低能型岩相组合和斜坡与洼内古隆起高能型岩相组合。受陆源碎屑物源高频补给影响,两类咸化沉积序列多以不完整的岩相组合亚型为主。英西E32盐下具典型的岩相控储特征:岩相类型及沉积序列在准同生期控制了白云石晶间孔和溶孔的形成和分布;纹层状云灰岩岩相结构在成岩期控制形成了大规模纹层缝储集空间和高渗通道;混积颗粒、块状—斑块状灰云岩岩相泥质含量低、脆性强,在晚期构造改造期此3种岩相分布与距顶部大型滑脱断层和次级断裂的距离共同控制了构造角砾状灰云岩相缝洞型高效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英西E32盐下岩相-构造复合成储模式,明确了区内不同构造带构造角砾状灰云岩岩相缝洞型高效储集层、纹层状云灰岩岩相溶孔型页岩油储集层和颗粒—斑块状灰云岩岩相溶孔-晶间孔型致密储集层3种有利储集层的发育及分布规律,对推动英西高效油气勘探开发和丰富咸化湖盆混积碳酸盐岩成储理论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钢纤维、碳纤维及膨胀剂等制备超高性能混凝土,测试评估材料的工作性、力学性能、收缩和耐久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表明,碳纤维替代钢纤维量1.0‰时工作性及力学性能最佳,28 d抗压与抗折强度可以达到182.9 MPa与60.9 MPa;膨胀剂4.0%掺量下效果较好,90 d膨胀率基本稳定在2?左右;水化产物微观结构致密,120 d碳化满足T-Ⅳ等级,抗硫酸盐等级大于KS60,动弹模量54.21 GPa,耐久性好。  相似文献   
5.
赵健  刘光  马冰  郑子云  历天翼  戴宇 《表面技术》2018,47(8):162-169
目的提高铜合金的表面硬度,改善其耐磨性能。方法利用激光表面合金化和激光熔覆工艺在铜合金表面制备出Ni/Cu-Cr_3C_2/Co梯度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系统分析了合金化过渡层与熔覆层的物相构成及显微组织,通过硬度测试、摩擦磨损实验,对梯度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进行评估。结果合金化过渡层组织致密且具有单一柱状晶结构,主要由α-(Cu,Ni)固溶体、Ni_3Al和Ni Al构成。Cr_3C_2/Co复合熔覆层中分布着未熔Cr_3C_2颗粒,且以未熔Cr_3C_2颗粒为中心,四周有大量呈杆状(或针状)的M_(23)C_6和M_7C_3型碳化物,这种碳化物可以有效提高熔覆层的硬度。梯度涂层的显微硬度从基体的80HV逐渐增加到熔覆层的640HV,梯度涂层的摩擦磨损失重仅为铜合金基体的1/8。铜基体的磨损表面发生大规模破坏并形成大量磨屑,其磨损机制主要是粘着磨损;Cr_3C_2/Co喷涂层由于内部结合力较弱,出现了大量的疲劳磨损面,其磨损机制为表面疲劳磨损;而Ni/Cu-Cr_3C_2/Co梯度涂层的磨损表面比较平整,只存在轻微的"犁沟",其磨损机制为典型的磨粒磨损。结论梯度涂层由于Cr_3C_2、M_(23)C_6及M_7C_3相的存在,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显著提高。同时,涂层的成分与性能均呈一定的梯度变化,改善了铜基体与涂层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7.
利用MIG填丝增材制造方法在304不锈钢基体表面原位增材304不锈钢焊丝获得熔覆层,并系统地研究了热输入、电弧长度和填丝角度对熔覆层几何形状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热输入的增大,熔深、熔宽和余高均增大;随弧长的增大,熔宽和余高增大,而熔深变化不大;随着填丝角度的增大,熔宽增大,而熔深和余高变化不显著。显微组织分析表明,熔覆层下部、中部、上部均以树枝晶为主。  相似文献   
8.
采用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YF-1与助表面活性剂YF-2复配,并在KCl作用下得到新型清洁压裂液VES-YF,通过测定不同浓度YF-1、YF-2、KCl对体系黏度的影响,优化出VES-YF清洁压裂液最佳配方(质量分数):2.0%YF-1+1.0%YF-2+2.0%KCl,并对体系的构筑机制和适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VES-YF清洁压裂液具有剪切变稀性和良好的黏弹性,流变测量显示体系中存在蠕虫状胶束网络结构,能在剪切破坏后得到恢复。VES-YF压裂液在45℃、170 s~(-1)条件下剪切2 h后,表观黏度保持在80 mPa·s以上。体系具有携砂能力强、破胶性能良好、岩心伤害率低等优点,在低渗储层压裂改造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赵昕  赵健哲  马壮 《建筑结构学报》2019,40(11):210-219
以高层建筑结构为背景,提出了一种降级反向约束优化设计方法。降级反向约束优化设计方法根据工程设计习惯,按照整体、组件、构件、截面、构造的顺序逐级收紧设计约束条件,在每一轮设计中采用等增量敏感性分析方法,以最小的结构材料增量弥补本级冗余不足的设计准则,在满足规范安全性的同时,减少结构材料浪费。应用反向约束优化设计方法,对一个10层钢框架结构和一幢实际超高层钢结构进行了基于等增量敏感性的优化设计,并与正向约束优化设计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能够满足规范各项设计准则的要求,在充分满足安全性要求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结构材料用量,两个案例材料用料分别减少了14.2%和7.8%,且在优化过程中没有出现约束条件偏离限值的情况,提高了优化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