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3篇
石油天然气   17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伊通地堑属佳—伊地堑的南段,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其内的岔路河断陷为一典型的地堑式断陷盆地.综合剖析表明,该断陷内的砂体主要为重力流性质的湖底扇沉积.湖底扇内扇中的水下泥石流或垮塌堆积砂砾岩对油气具有封堵性,湖底扇的中扇砂体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内扇发育水下泥石流或垮塌堆积的湖底扇中扇砂体易于构成岩性圈闭.纵向上,此类断陷盆地具有广泛的含油性,易于形成多个含油层位;平面上,其有利勘探区带位于距控盆断裂一定距离的盆地两侧边缘区,特别是盆地盖层断裂有一定程度发育的边缘带,更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油气勘探的目标主要为湖底扇中扇的舌状岩性油气藏和滚动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因素,认为成熟的烃源岩、异常高压、断至烃源岩层 的断裂和构造应力有利于油气运移;松辽盆地南部的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系初期的喜山运动影响, 该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使青山口组烃源岩大量生烃,构造应力和大量生烃产生的异常高压 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以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聚集成藏,主要成藏期是明水期末-第三纪。  相似文献   
3.
模糊聚类在苏德尔特油田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岩性复杂,测井响应差别较小,在岩性类别方面存在交互性和模糊性,使得识别困难.为了更好地开展储层研究和流体识别工作,探索其主要岩性的分类及识别方法成为关键问题,选取6个对岩性反应敏感的测井参数,应用模糊数学原理对其主要岩性进行分类,并在建立岩性模式基础上依据最大隶属原则识别岩性.与此同时,通过编制程序实现了对岩样的自动识别与分类.实践证明,岩性识别的应用效果较好,符合率达到90.1%.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最新资料,结合目前的勘探认识,分析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的成藏机制。认为虽然松辽盆地南部发育两套烃源岩,但青山口组是主要烃源岩,而且主要在明水组沉积末期生烃,具有突发性;油气初次充注的时期是嫩江组沉积末期,主要充注时期是明水组沉积末期,T2地震反射层的断层多,是青山口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往扶杨油层,葡萄花油层,萨尔图油层捧运的主要通道和途径。百嫩江组沉岩成岩作用弱,具有一定柔韧性,导致T1地震反射层断裂少,增强了嫩江组封盖能力,这是中部组合油气丰富的重要原因。图4参7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长春岭背斜带成藏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长春岭背斜带发现了大规模的油气田。对于该背斜带的成藏过程,前人认为来自深层的天然气首先占据了构造高部位的储集层,来自上部烃源岩的原油只能聚集于构造低部位。通过对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研究,认为来自上部青一段烃源岩的油气以超压为运移动力,以断层为运移通道,首先占据了构造,在盆地演化进入挤压萎缩阶段时,长春岭背斜带的构造已形成,深层天然气沿着同生断裂向上运移进入构造,原油被驱动到构造低部位,原油具有明显的气洗现象。由于深层气源充足,且油气藏曾经多次遭受破坏,古气藏逐渐被深层气置换,所以混合气中原油伴生气的比例很少。正是由于这样聚集过程,形成了构造的高部位是气藏、低部位形成油环的油气分布规律。图5表2参15  相似文献   
6.
7.
大型挤压构造事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石油成因理论认为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时间与压力等因素的控制。依据松辽盆地勘探实践经验认为热演化程度受温度控制明显,只要温度高,烃源岩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生烃。构造运动不仅可以产生大量的热,使烃源岩生烃、排烃过程具有突发性,而且挤压作用可以促进烃源岩的排烃作用、运移作用。另外,构造运动又可以形成一系列的圈闭,从而使油气从生成到聚集的过程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在挤压构造发育的区域,即使烃源岩埋藏较浅,也具有一定的排烃能力,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基于这一认识,应该改变烃源岩埋藏浅就不能排烃的这一常规理念,把盆地边部构造变形较强的区域也纳入勘探视野。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南部套保地区稠油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球化学技术手段,结合地质背景资料,对松辽盆地南部套保稠油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综合分析认为,套保地区的原油来自东侧的中央坳陷青山口组,经过长距离(约50km)的油气运移,被套保逆断层截挡,聚集在套保地区。由于运移距离长,储层的层析、过滤作用导致原油凝固点低、沥青质含量低,同时地层水的氧化、水洗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使本区原油变重、变稠,胶质含量高,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稠油。  相似文献   
9.
在伊通盆地新牛代沉积岩层下的花岗岩储层中发现了烃类C藏,其气源岩与上覆新生界烃源岩无关.通过对该地区的电法、地震、烃源岩进行分析,结合邻区地表露头,认为伊通盆地深部存在石炭·二叠纪地层,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其上部覆盖较厚的花岗岩,既是良好的盖层,义是优质的储层,形成有利的牛储盖组合.依据基底岩性特征,结合基岩同位素测年...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南部嫩江组-泉四段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很多学者分别研究构造应力场、温度压力、断裂、有机质的成熟度等因素对油气运移的影响,但大多数学者是研究单一因素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本文以松辽盆地中浅层为对象,研究上述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共同效应.研究认为,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系初期的喜山运动影响,本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使青山口组大量生烃,构造应力和大量生烃产生的超压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以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聚集成藏,主要成藏期是明水期末-第三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