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13篇
水利工程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A/O复合式生物膜工艺的缺氧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物料平衡理论为基础,结合莫诺方程和Fick定律,建立了相应的底物降解和微生物增殖的动力学模型.算例结果表明,理论值与试验所得数据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但两者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随着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增加,其偏差逐渐加大,不过最大偏差率仅为13%,说明模型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比较准确地预测了缺氧段的运行效果,这为该工艺的设计、运行和控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A/O复合式生物池对低温生活污水的净化效能。实验室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对启动期耐冷活性污泥的挂膜过程、生物膜的特性、以及稳定期处理系统的净化效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赖国旺  储昭瑞  赫俊国 《净水技术》2023,(6):97-102+111
文章研究不同孔径膜格栅对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截留效能,并利用厌氧发酵产酸技术来分析阐明膜格栅截留物的发酵产酸性能。首先,采用筛网孔径为0.5、0.7、1.0 mm的标准筛模拟不同孔径的网孔板式膜格栅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一级处理。结果表明,3种孔径的标准筛对总化学需氧量(TCODCr),特别是颗粒态化学需氧量(颗粒态CODCr)有较好的截留效果,但对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Cr)的截留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同时,3种孔径的标准筛对总氮和总磷的截留效果均要优于对氨氮和正磷酸盐,对固体悬浮物(SS)的去除率均在30%以上,其中0.5 mm孔径的标准筛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43.31%,1.0 mm孔径的标准筛的去除率相对较低,但也达到了34.74%。随后,考察了在中温(35℃)、pH值=10的条件下,利用膜格栅截留物(栅渣)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s)。结果表明,在厌氧发酵周期内,发酵液中SCODCr的浓度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而发酵液中VFAs的含量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并于第8 d达...  相似文献   
4.
依据物料平衡方程和Fick定律,结合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工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可指导实际工程设计的简单硝化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理论值和实测值符合的很好,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系统出水的氨氮浓度,且适合工程实际计算.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水处理混合工艺的效能,须对混合传质进行有效控制及效果评价.通过动力学和数学分析,研究湍流条件下的物质扩散规律,提出亚微观扩散是传质的限速步骤,增加混凝剂投加均匀度可有效缩短混合时间(t),以n表示投药点数时,缩减系数为π2/(π+n)2;基于传统评价方法中存在的混合效率与能耗脱节的不足,提出并定义"混合因子(IH)"这一新参数,以度量单位能耗对混合剂扩散均匀程度的贡献度.作为一项反映混合效率与能耗的综合指标,IH可对不同混合装置的效能进行更为合理的评价与比较.  相似文献   
6.
基于动力学与分形分析的絮凝控制新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速度梯度为核心的传统絮凝工艺动力学研究存在的理论与应用上的不足,通过对湍流水体中絮凝体的受力分析,表明在絮凝工艺中特征尺度量级的涡旋起重要作用,其离心惯性效应是絮凝体碰撞凝聚的动力学致因;通过对絮凝工艺的动力学传质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利用数学分析方法,确定了絮凝体密度正比于水流的剪切强度;通过对絮凝体的形态分析,确定了絮凝体强度反比于水体剪切强度.进而提出一个基于动力学与形态学分析的新絮凝控制指标Fr0,完善了传统絮凝控制理论,可望为工程设计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技术在海港水厂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惯性效应理论对海港水厂斜管池、平流池的混合反应沉淀工艺进行常规技术强化改造。结果表明 ,斜管池改造后 ,反应时间由 2 5min缩短为 8 5min ,沉淀池负荷达 3 5mm/s以上。净产水量达到 10 0万m3 /d ,较原设计 (5 0万m3 /d)提高 10 0 % ,较原实际运行水量 (3 0万m3 /d)提高 2 30 % ,同时沉淀池出水控制在 3NTU以下。平流池改造后 ,反应时间由 35min缩短为 12 5min ,净产水量达到 5 5万m3 /d ,较原设计水量 (3 5万m3 /d)提高 5 7 1% ,同时沉淀池出水控制在 3NTU以下 ;改造后混凝剂单耗较改造前降低 30 %。实践表明 ,微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是絮凝的动力学致因 ,以此为依据的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絮凝沉淀动力环境 ,并具有效率高、水质好、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影响A~2/O工艺运行的参数有许多,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影响工艺效率.为了弥补控制单一变量法或者设计正交试验法的不足,综合考察多种运行参数对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进行全局寻优的神经网络模型(GA-ANN模型),并应用于某城市污水处理厂A~2/O工艺的运行优化.获得该厂调试运行期间154组有效监测数据后,随机选取2/3的数据用于GA-ANN模型的求解,1/3的数据用于模型的检验,对工艺运行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佳运行参数组合.结果显示,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用于A~2/O工艺运行参数的优化是可行的,可以为污水处理厂运行参数的设置提供理论参考,对调试工作、提高工艺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C补投量的升高,絮体粒径和生长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各自达到峰值所需补投药量分别为4和6 mg/L;剩余浊度和颗粒数先降低后升高,最低时可分别降至0.79 NTU、90个·m L-1.补投2 mg/L药剂后,280~630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22.85%增大到46.36%,4~35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1.21%减小至0.19%,再絮凝后絮体平均粒径为400μm,大于未破碎前的370μm,粒径增长率为8.11%,絮体生长速率为77.26μm/min.补投PAC可促进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提高浊度及颗粒数的去除效果,可有效改善实际工程絮凝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南方低浊高藻水的网格絮凝工艺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方水库水多呈低浊高藻特征,根据速度梯度理论设计的传统网格絮凝池对其处理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微涡漩理论对传统网格絮凝池进行了改造,结果表明它能降低沉后水浊度,提高对CODMn和藻类的去除效率。等效粒径和分形维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改型池内形成的絮体粒径大且密实、沉降性好,此外改型池的水头损失和药耗也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