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18篇
综合类   40篇
化学工业   99篇
金属工艺   19篇
机械仪表   36篇
建筑科学   43篇
矿业工程   56篇
能源动力   13篇
轻工业   57篇
水利工程   16篇
石油天然气   27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篇
冶金工业   29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选取银花香、茉莉香、雪片、柚花香、黄枝香、杏仁香、芝兰香、蜜兰香、鸭屎香、锯朵仔、白叶单丛、肉桂香12种单丛茶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感官评价法,研究不同香型单丛茶的主要呈香物质及香气物质的差异。结果显示,12种单丛茶样中鉴定出包括醇类、酮类、醛类、酯类、含氮化合物等47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醇类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含氮类。浓花型单丛茶主要香气组分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吲哚、苯乙腈、己醛、顺-茉莉酮为主;花蜜协调型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1-乙基-2-甲酰基吡咯、柠檬烯、1-乙基吡咯、苯乙腈为主;浓蜜型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柠檬烯、1-乙基-2-甲酰基吡咯、1-乙基吡咯、6-甲基-5-庚烯-2-酮、水杨酸甲酯为主。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是所有茶样的主要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22.14%~68.42%。随着蜜香增强,具有花香青香的橙花叔醇、己醛、吲哚和苯乙腈相对含量降低,吡咯类、柠檬烯的相对含量增加。同一类型茶样中主要成分相对含量的差异,形成各自特征香气。感官审评的结果与香气物质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蒸青绿茶浓缩液加工过程中各阶段香气成分变化,优化加工工艺。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提取各加工阶段试样的香气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对各试样进行感官评定。结果经分析鉴定,各阶段共鉴定出25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3种、醛类11种、酮类5种、烯类2种、其他类4种。原茶叶的香气组分以β-紫罗酮、二甲硫、D-柠檬烯、癸醛、β-环柠檬醛、己醛等为主,香气青香带栗香。浓缩灭菌后浓缩液的香气组分以芳樟醇、D-柠檬烯、癸醛、β-环柠檬醛、二甲硫、σ-杜松烯等为主,香气栗香为主带花香和青香。醇类和烯类相对含量增加,醛类、酮类和其他类香气组分相对含量降低,其中醇类增幅最大25.89%,醛类降幅最大,降低18.09%。在各香气组分中芳樟醇相对含量增加最多25.41%,其次σ-杜松烯、癸醛等,β-紫罗酮的相对含量降低最多,下降9.85%,二甲硫其次,下降5.42%。结论由原茶叶到浓缩液香气类型由青香带栗香变为栗香带青香花香,香气强度减弱,香气持久性增强。在加工过程中对浓缩液香气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工艺是提取和浓缩,各香气组分相对含量的变化是浓缩液与原茶叶香气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膜过滤、减压蒸馏两种方式制备的无色茶香近水饮料的理化及风味品质。方法采用不同孔径膜过滤、减压蒸馏两种方式制备得到3个无色茶香水提取物,通过对其香气组分、咖啡因、茶多酚等风味品质理化分析并结合感官评定,寻找最合适的无色茶香近水饮料的制备方法。结果经分析鉴定, 3个样品共鉴定出44种香气成分,膜过滤方式中共检出26种、蒸馏方式中检测有28种。其中样品1香气成分以醇类和酮类为主,两者占总香气量的80.79%;样品2和样品3以酯类和醇类香气物质为主,这两类物质占总香气比分别为90.74%和91.60%。另外茶多酚、咖啡因和儿茶素在样品2中含量最高,样品1其次,样品3中均未检出。结论通过指标分析并结合感官风味评审发现,无色透明提取物样品2中含有较高的茶特性性成分,香气浓郁带有茉莉花香,滋味饱满带回甘,在3个试样中评价最优。综合评估认为采用膜过滤方式并选择适当孔径的膜及处理工艺,可以得到风味与品质兼备的无色茶香提取物。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地区水安全状况,基于多目标的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水资源、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影响下地区水安全评价模型。结合德阳市"十二五"水利发展成果对德阳市2010年~2016年的水安全情况进行评价,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角度看,德阳市工业和农业用水效率逐步提高,水库调节性能不断增强,水安全状态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从强调生态环境支撑的角度看,生态用水未能得到持续保证的问题使得水安全情况出现较大波动。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地区水安全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以生态环境为支撑的发展,应确保地区生态用水不受侵占。  相似文献   
5.
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现校企主体关系深度合作效果。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在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大胆革新,深度合作,通过制定培养方案、建立与企业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遴选优质企业开展教学平台建设、建立符合真实场景及生产实训基地,以及依据产教融合进行订单培养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解决企业人才紧缺问题,促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效果。本文对广西机电技师学院精准扶贫一年制"两后生"毕业生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展开论述,共同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集团化办学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一晃就老了,一句轻轻的话语,沉重敲打着我的内心,我并不怕老,只是过了不惑之年,我们应该活的更加从容,更加率真。  相似文献   
7.
可实现废弃水基钻井液再生利用的电化学吸附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固、液分离技术及设备均难以去除钻井液中粒径小于等于10μm的有害固相及超细微颗粒,钻井现场多采用无害化处理后填埋的方式处置,不仅资源化利用率偏低,还存在着二次污染的风险。为此,提出了采用电化学吸附法对废弃水基钻井液进行再生处理的技术思路:首先通过室内实验,在电吸附电极上施加电压,研究电压、吸附时间、膨润土浓度、极板间距及无机盐浓度对电吸附效果的影响;然后分别考察了4种常用无机盐(NaCl、KCl、CaCl_2、Na_2CO_3)在不同浓度下的电吸附极板对模拟钻井液中固相颗粒的吸附能力;最后在确定最佳电吸附条件的基础上,以国内某油田废弃聚磺钻井液为样品,验证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1)电化学吸附法通过吸附去除水基钻井液中的劣质固相,实现了废弃水基钻井液的再生,提高了钻井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后期钻井废弃物的处理量及成本;(2)含5%膨润土、2 g/LNaCl的模拟废弃钻井液最佳电吸附条件为吸附电压36 V、吸附时间5 min、极板间距5 cm;(3)上述样品经电化学吸附法处理后,1~10μm粒径劣质固相的去除率超过90%,表明该方法对于去除废弃聚磺钻井液中的劣质固相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坑开挖对临近高层建筑物影响的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经常遇见在已有建筑周边进行基坑开挖,边坡土体应力状态由静止土压力状态逐步转向主动土压力状态,导致支护结构向基坑内位移,较大的水平位移最终导致基坑影响范围内地面的沉降。这种沉降的大小除了与基坑开挖深度和范围有关外,还与基坑支护类型、周围地质条件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大小相关。尽管基坑工程事先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但由于基坑土体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基坑支护有关的理论还不完善,进行基坑工程的监测十分必要。1工程概述某工程位于北京市亚运村附近,拟开挖的基坑深7·5m,由于紧临该基坑有2栋刚…  相似文献   
9.
大叶黄杨的抗寒性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大叶黄杨和小叶黄杨(对照)的膜透性、蛋白SDS-PAGE电泳等主要抗寒性理化指标及叶片形态,并重点调研大叶黄杨在北方地区所种植应用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大叶黄杨在水分、膜透性、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蛋白质、脯氨酸的五大抗寒性理化指标,显示出良好的适应变化和低温保护反应.此项研究成果,为今后在我国北方地区引种新的常绿抗寒树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燃气行业对增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能的客观要求,着重论述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