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4篇
建筑科学   21篇
矿业工程   1篇
水利工程   2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team-cured condition is found to cause larger porosity and worse properties of concrete compared with normal curing condition. For the sake of seeking effective measurements to eliminate this bad effect of steam-cured condition on concrete, the water sorptivity and pore structure of steam-cured concretes exposed to different subsequent curing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steam-curing treatment. The capillary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porosity of the corresponding concretes were analyzed, and their mechanism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ater sorptivity and pore structure of steam-cured concrete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uring condition used in subsequent ages. Exposure steam-cured concrete to air condition has an obviously bad effect on its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Adopting subsequent curing of immersing steam-cured concrete into about 20 °C water after steam curing period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its capillary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porosity. Steam-cured concrete with 7 d water curing has minimum capillary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total porosity. Its water sorptivity is decreased by 23% compared with standard curing concrete and the porosity is 9.6% lower. Moreover, the corresponding gradient of water sorptivity and porosity of steam-cured concrete both decrease, thus microstructure of concrete becomes more homogeneous.  相似文献   
2.
王天宏  贺智敏 《山西建筑》2009,35(20):163-164
指出注浆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它具有超高强度、超高耐久性、高韧性、良好的体积稳定性和环保性能,在介绍注浆纤维混凝土的发展历程、研制机理、主要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注浆纤维混凝土的性能特点,分析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以推广注浆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蒸汽养护粉煤灰混凝土抗渗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快速氯离子渗透试验方法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对蒸汽养护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等量取代部分水泥,可以有效解决蒸汽养护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不够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蒸养混凝土的表层伤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蒸养混凝土的毛细吸水性和氯离子扩散性能,分析蒸养混凝土表层与内部微观结构特征的差异,探讨了蒸养混凝土的表层伤损效应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标养混凝土,蒸养混凝土表层位置处(由表及里约10mm范围)的毛细吸水性及氯离子扩散速率均基本较大;蒸养过程会对混凝土表层微观结构造成显著的伤损,且这种伤损主要集中在混凝土由表及里约10mm范围;蒸养混凝土表层区较大的温度梯度及肿胀变形是蒸养混凝土产生表层伤损效应的根本原因;粉煤灰和矿渣掺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蒸养作用对混凝土表层造成的伤损程度,有效提高蒸养混凝土抵抗水及氯离子迁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蒸养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ISAT(initial surface absorption test)方法,试验研究了蒸养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特性,调查了胶凝材料组成、养护条件以及蒸养工艺对蒸养混凝土毛细吸附系数的影响,并探索了相应影响机制及降低蒸养混凝土毛细吸水性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相对于标养条件,蒸养混凝土由表及里不同位置呈现更大的毛细吸水梯度;混凝土暴露表层的蒸养效应是导致其毛细吸水梯度增大的主要原因;采用粉煤灰、矿渣及硅灰复掺技术、对蒸养后的混凝土进行后续水养以及在蒸养过程中对暴露表层进行保湿覆盖处理均能减少蒸养混凝土的毛细吸附系数,降低蒸养混凝土由表及里的毛细吸水梯度.  相似文献   
6.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配制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进一步降低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导热系数,并提高其抗压强度,对该砂浆配制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配合比,复合掺入高效砂浆发泡剂和β半水石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性能,扩展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合理地评价混凝土碱骨料反应发生的碱含量,研究了碳化对水泥石中钠离子分布的影响,阐明碳化作用下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石碳化之前截面的钠离子分布比较均匀,碳化作用下水泥石中钠离子从碳化区向非碳化区迁移和浓缩,钠离子在碳化区浓度减少,非碳化区浓度升高,碳化界面钠离子浓度最大,显著提高水泥石内未碳化区的钠离子浓度,降低碱骨料反应发生的初始碱含量限制标准,易发生碱骨料反应。  相似文献   
8.
在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V2X)中,感知与安全类数据的高速下发与共享对道路交通安全至关重要。然而,车辆高速移动所引起的通信链路不稳定,会导致现有的基于车辆位置信息上报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不再高效。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通信节点无线感知辅助的车联网下行无线资源分配方法。首先,构建了通信与感知资源正交下的通信模式选择与无线资源分配联合优化问题;之后,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Delaunay三角划分的分簇通信模式选择与基于改进图着色的资源分配策略,以实现下行吞吐量的提升;最后,仿真分析了无线感知估计误差、车辆数量对算法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算法在相同感知带宽资源占比下可获得更好的下行通信性能增益,并能够承受更大的感知误差对性能的影响,同时,所提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低,可节省网络算力资源。  相似文献   
9.
粉煤灰和引气剂对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中掺入不同掺量的粉煤灰和引气剂,系统研究粉煤灰和引气剂对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稠度、湿表观密度、干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线性收缩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单掺粉煤灰时,保温砂浆的稠度先增大后降低,而湿表观密度、干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均为先降低后增大,同时粉煤灰对砂浆收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粉煤灰和引气剂共掺时,考虑到保温砂浆综合性能,存在引气剂的最佳掺量值。掺入20kg/m3粉煤灰和0.1%引气剂的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可以得到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5G业务形态呈现多样化,核心网需要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网络数据分析能力以满足复杂的业务需求。NWDAF作为5G核心网络架构的一部分,可以向网络提供数据分析服务,为实现网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它的功能在不断地被增强和完善,但在研究和实际应用时也会面临诸多挑战。聚焦国际标准化组织对NWDAF的研究内容,首先介绍了NWDAF核心技术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在3GPP各个标准版本中NWDAF网络分析架构和网络分析能力增强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了NWDAF核心技术未来演进的挑战和方向,指出了NWDAF在实际应用时所面临的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准确性要求高等挑战,同时针对相关挑战展望了NWDAF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研究可信的分布式AI技术以及跨平台AI模型共享技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