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采用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AmimBF_4)对乙基纤维素(EC)进行复合改性,将混合后的铸膜液,在室温下成膜,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差压式气体透过仪对共混膜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制得的共混膜柔韧性增强,强度高,气体分离性能有很大提高,与纯EC膜相比,二氧化碳(CO_2)的透过系数达到102.6Barrer,提高了2.5倍,分离系数平均值为41,提高了1倍多。  相似文献   
2.
以对溴苯酚为原料,经四步反应合成一种取代苯乙炔单体4-乙炔基-(2,6)二羟甲基-1-十二烷基酚醚。利用手性的铑催化剂引发聚合,得到高分子量的螺旋聚合物,通过GPC和CD对分子量和螺旋结构进行表征。最后通过光环化反应高效合成了环状三聚体,并通过1HNMR和GPC确认其化合物结构。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硝酸处理活性炭,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及N2-BET氮气吸附法对其进行表征.用批次法考察吸附剂的量pH初始浓度及接触时间和温度对吸附的影响来了解活性炭对铀吸附的过程.结果显示,硝酸处理过的活性炭对铀的吸附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利用聚丙烯(PP)二甲苯溶液为种子对苯胺单体进行了核-壳聚合。利用DSC、高倍显微镜及偏光显微镜等对聚苯胺热稳定性及与PP共混的界面进行了测试分析。聚苯胺(PANI)与聚丙烯(PP)进行共混可以制成抗静电性较高,溶解性和熔融性较好的导电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含硅聚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化学性质而成为科研热点.文章进行了烯丙氧基三甲基硅烷的均聚以及其分别与甲基丙烯酰氧乙氧基三甲基硅烷和乙酸乙烯酯单体的共聚研究.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试了共聚物的分子量并计算其聚合度,并将所得聚合物做成气体分离膜,采用膜分离测试分析仪测试它们的气体透过性能.结果表明:烯丙氧基三甲基硅烷与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膜对CO2具有优先选择透过性,在CH4/CO2的气体透过性测试中分离率达到了3.1,在N2/CO2的气体透过性测试中分离率更是达到了11.5.  相似文献   
6.
采用二胺2,2-二(3-氨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APAF)经硅烷化后与4,4-二氨基二苯醚分别以7∶3,5∶5,3∶7摩尔比和二酐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进行共聚,通过化学亚胺化后得到溶解性好、相对分子质量高、成膜性好的3组共聚聚酰亚胺膜,经过350℃~400℃热处理后,得到不同的热重排改性膜,采用FTIR光谱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硅烷化聚酰亚胺随着共聚的APAF含量的增加对CO2/CH4的选择性得到提升;而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其CO2的渗透系数增加,CO2/CH4的气体选择性提高.噁唑环的转化使得聚合物分子链刚性增强,从而达到改善膜的气体分离性能.400℃热处理下得到的热重排(7∶3)膜相较于前驱体膜,CO2的渗透系数从32.82 Barrer提升到275.62 Barrer,提高了8.4倍,热重排后的膜对CO2/CH4的气体分离性能超过2008年Robeson上限.  相似文献   
7.
聚丙烯双单体接枝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苯甲酰引发体系引发制备了各种聚丙烯的双单体接枝物,并对这些接枝物进行各种性能测试,确定了最佳的接枝单体组合、组成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利用缩醛反应合成了可作为引发剂的化合物4,4-二过氧化叔丁基-1-羟基环已烷,并通过元素分析、1H NMR和FTIR等方法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证明了该化合物被成功合成。同时探讨了不同温度下的合成产率,确定了其最佳反应温度是10℃,产率为86.2%。  相似文献   
9.
界面聚合技术具有许多优良性能,如反应条件温和、可控性强、可以实现自封闭和自终止等,被广泛应用于分离膜制备中。本文阐述了界面聚合技术的原理,详细介绍了界面聚合在膜分离中的应用情况,包括纳滤膜、反渗透膜和气体分离膜,并综述了界面聚合技术在微胶囊、导电聚合物、纤维材料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对界面聚合技术制备分离膜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