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2.
浅谈沥青路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是沥青路面主要病害之一,裂缝的产生不仅影响道路的美观,而且对行车安全和道路寿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保持道路的使用功能,必须加强沥青路面的预防养护及沥青路面早期裂缝的防治。主要对沥青路面裂缝分类,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4.
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日渐成为城乡规划设计领域关注的热点,尊重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也已被纳入了常规的统筹领域。本文以发源于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世界分布广泛的苗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先民对于自然、空间的认识。从被选定的聚落空间里可反映自然观念的要素:如民俗文化、择地环境、住宅建筑等方面着眼,明晰其在发生期、形成期、发展期、保全期、存续期各阶段的表现,通过在该过程中所对应的现象,认识其规律,旨在在尊重传统、有利当下的前提下使其保存发展,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濑户内海海域作为日本重要的商旅之路、近现代最大的新兴工业聚集地区以及海上丝路东海航线的延展,一直保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国内现有研究分散于环境治理、工业布局、艺术活动等方面,但未能揭示该海域发展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整体状况。为研究该海域的固有环境景观变迁问题,对日本社会各界与不同层面导入的濑户内海治理、振兴的研究及实践活动进行了综合考查。结合其历史信息与变迁过程,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及课题探讨的梳理,可发现,在统领于广义景观概念下的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细节对策3个方面,对促进该区域的振兴工作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其景观策略具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有着18年历史的日本“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是以艺术为纽带,为探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诸多社会问题展开的浅山乡村振兴课题。该活动中,通过结合自然环境的艺术地景创作,利用空置废弃的民宅、校舍等设施将原本已衰败的农耕文化进行整合,从而以产业旅游带动浅山区域经济的振兴。基于该艺术节历年共计6届的报告书、相关文献及实地考察进行探讨,结合设计战略学的概念,明晰了其针对地域特征所经历的过程与产生的效果,认为其形成的艺术产业链,具有广域激活、资源活化、民众参与、经济促进、文化传承、思想创新、环保提升等特点,具体展现在5个过程与环节中:1)整体资源的可视化与融入化;2)广域民众参与的促进;3)当地居民自我认同的激发;4)可持续客源的育成;5)一核多点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8.
吊脚楼作为苗族和土家族聚居区典型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地形、气候、文化等多元因素影响下,形成突出的特征。这一建筑形态不仅体现了广域意义上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揭示着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源之一的干栏式建筑及其聚落的发展演变。文章着重研究苗族、土家族吊脚楼聚落及建筑形态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异同,着眼其共同特征,进而对建筑单体、聚落组团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中原文化的影响,两者既存在相似的内容,也存在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建筑形态布局形式、建筑空间使用形式、建筑构件使用形式等诸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