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1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9篇
建筑科学   22篇
能源动力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6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总结脾动脉球囊阻断联合脾脏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型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性及经验。方法 在脾动脉球囊阻断状态下对15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经皮穿刺脾脏RFA,RFA平均时间为(46.4±5.4)min。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监测血常规,术后1个月复查腹部CTA。结果 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侧大量血性胸腔积液,给予止血及胸腔积液引流后好转,其余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RFA后1个月行腹部CTA检查示RFA毁损范围占脾脏总体积的比率为34.3%~71.8%,平均(56.20±13.09)%。术前血细胞计数示:白细胞为(3.88±1.75)×109/L,红细胞(4.06± 0.37)×1012/L,血小板(48.14±11.33)×109/L。RFA术后1个月复查示:白细胞(5.62±1.61)×109/L,血小板(132.29±33.20)×109/L;与术前相比,血小板和白细胞显著升高(P<0.05)。结论 脾动脉球囊阻断联合RFA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型脾功能亢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基于解析模式分解的密集工作模态参数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大跨度的桥梁结构或者高层建筑的工作环境振动响应中经常包含密集的模态成分,并会出现模态叠混现象,而传统的信号分析方法往往难以识别结构的密集模态参数。提出一种基于解析模式分解理论与随机减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识别环境激励下的结构密集模态参数。对于工作环境激励下的结构振动响应,通过随机减量技术可以提取结构的自由振动响应,利用解析模式分解方法对具有密集模态的自由振动响应进行有效的分解,对每一阶自由振动响应利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识别出频率与阻尼比。通过两层框架的数值模拟以及对密集频率的密集程度指数和信号时程长度等参数分析,其结果表明通过随机减量技术提取的自由振动响应可以有效的减少模态叠混的影响,虽然提取的自由振动响应的时程长度比实际的信号时程要短,然而解析模式分解仍然能够十分有效的对短时程具有密集模态成分的信号进行有效的分解。最后,通过对一具有密集模态的36层框架的数值模拟,以及对一具有密集模态的3层框架的振动台实验,验证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识别出环境激励下的结构密集模态参数。  相似文献   
3.
将桥梁视为“称”对车辆进行动态称重,是一种获取桥面移动车辆行驶速度、轴距、轴重等信息的新方法。本文以桥梁不同截面动应变响应为对象,采用“峰值法”识别车辆速度、轴距,引入最小二乘原理识别车辆各轴重,再结合梯度法对初始识别结果值进行局部优化,最后建立车-桥耦合振动模型模拟桥梁动应变,对桥梁动态称重及优化算法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对已经具备一定精度的动态称重初始结果值进行局部优化能进一步提高精度,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桩是一种新型桩基础,它通过从桩身预留位置将一定数量的水平根键顶入桩周土体中来提高桩基承载力。为分析多层土中根桩的非线性沉降问题,基于双曲线函数提出了土–根键的荷载传递模型,并推导建立了一种多层土中根桩的非线性沉降简化计算方法,基于MATLAB编制了根桩的非线性沉降分析程序。以安徽省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工程两根现场试桩为例,对该方法与现场荷载试验结果以及其它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较其它分析方法更符合根桩的荷载沉降曲线特性。根桩参数分析表明,根桩的荷载沉降特性对根键的布置型式以及根键侧壁土的荷载传递参数取值不敏感,但对根键底部土的荷载传递参数取值较敏感。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工作模态参数识别中存在的振型难以质量归一化和传感器数量多,“移动车辆扫描法”存在对路面不平顺过于敏感和振型难以质量归一化等问题,提出一种采用少量传感器且对路面不平顺不敏感的桥梁模态参数(频率和质量归一化振型)识别方法。该方法将车辆停靠于选定位置,形成静置车辆-桥梁系统,测试系统频率;测完后移动车辆至下一位置,重新停靠后测试频率,以此类推,“随停随测,即测即走”,通过系列系统频率识别模态参数,因此称之为基于车辆静置的模态参数识别。首先,采用数值算例展示静置车辆-桥梁系统频率随着车辆静置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其次,通过理论推导揭示静置车辆-桥梁系统频率演化与桥梁模态参数之间的物理关系;然后,提出通过测试系列静置车辆-桥梁系统频率来识别桥梁模态参数的流程并予以验证;最后,系统讨论车/桥质量比和车辆刚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化振型识别为频率识别,只需少量加速度传感器,便能快速识别桥梁质量归一化振型。  相似文献   
6.
为对结构动力响应进行有效分解并获得分解后振动响应的时频特征,提出了结构振动响应分解的扩展离散解析模式分解。基于扩展的离散解析模式分解,提出了截止频率选取的优化方法。传统的截止频率选取方法往往是根据傅里叶频谱图来进行人为选取。然而,对于具有密集模态成分的结构振动响应或者信噪比低的结构环境振动响应,很难根据傅里叶频谱图来选取截止频率。为了更好地对截止频率进行自动化优化选取,提出用自回归功率谱代替传统的傅里叶谱选取截止频率的方法。为验证扩展离散解析模式分解方法的有效性,首先对一模拟的结构振动信号进行有效分解;然后,对一个具有密集模态的36层框架结构的数值模拟,利用所提自回归功率谱法,获得了具有密集模态的振动信号的截止频率,并对结构振动信号进行了有效的分解;最后,以吉安赣江公路大桥为工程实例,选取了大桥环境振动加速度实验数据,利用自回归功率谱找出了信号分解中的截止频率;进而利用扩展离散解析模式分解获得了大桥的前两阶振动响应,并识别出了大桥的前两阶振型。结果表明:扩展离散解析模式分解是解析模式分解在离散信号处的有效延展;同时,利用自回归功率谱在扩展离散解析模式分解中寻找截止频率的方法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PBEE)中,正确选择输入地震波进行结构动力分析对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合理选择一座钢筋混凝土单墩模型以及两组实际地震波,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方法,获得桥墩结构地震易损性对于反应谱概率分布特性特别是离散度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地震波反应谱的离散度及其概率分布对于桥墩结构的地震需求预计、工程需求参数危险性曲线、地震易损性曲线等概率统计分析结果影响显著,具有密切相关性;但桥墩抗震能力的离散度同样对地震易损性曲线具有较大影响,甚至会削弱地震波反应谱离散度的影响。因此,对于以全概率理论为基础的PBEE,应尽量选择实际地震波进行结构动力分析,并尽可能使所选地震波的反应谱概率分布符合实际的地震环境,才能显著提高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和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8.
索的动刚度与模态参数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的动刚度描述动态过程索的荷载与变形的关系,是索本身固有特性的描述。从考虑垂度影响的索的动刚度解析解出发,提出了适用索模态参数是不相应的简化解。试验得到了索的频响函数,采用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应用推导的索动刚度简化解,识别出了索的各阶频率和阻尼比。  相似文献   
9.
谢瑞杰  任伟新 《四川建筑》2011,31(1):104-106,109
在有限元模型修正中,目标函数选择的合适与否决定了修正效果的好坏。文中分别选取桥梁试验检测中静力测试中的位移和动力测试中的频率残差作为目标函数,进行多目标优化。并对两个目标进行最优规划,获得了多目标规划的最优解。通过联合静动力测试数据对有限元模型修正,弥补了单选取动测数据的不足,使修正后参数更加合理。通过修正,有限元模型更加符合现实桥梁状况,各参数变化均在限制范围之内,取得了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10.
由基频计算拉索拉力的实用公式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振动法测索力广泛应用于索结构的施工控制、状态评估和健康监测,其基本原理是基于弦振动理论。弦理论忽略了索的垂度和抗弯刚度的非线性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带来不可接受的误差。采用能量法和曲线拟合方法,建立了分别考虑索垂度和抗弯刚度影响,由基频计算索力的实用公式。对公式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讨论,并与现有解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本文公式可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