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31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72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2篇
水利工程   93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峡二期高土石围堰应力应变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点介绍长江科学院、南京水利科学院等单位对三峡工程二期深水高土石围堰应力应变分析研究的成果。研究中对本构模型、参数、计算条件等作了统一规定;对可能影响堰体和防渗墙的应力变形因素进行对分析。各单位算得墙体应力、变形分布规律相同,数值上也较接近,两墙所受压应力较均匀且大,上游墙σ1max为2.98-4.50MPa,下墙σ1max为2.44-3.71MPa,上墙变位为31.5-40.0cm,下墙变位10  相似文献   
2.
论洪泽湖的治理与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坝壳砂砾料浸水变形特性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金问鲁(杭州市建设局):散粒体极限平衡理论是土壤地基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学科,原文全面地介绍了这一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这是很可喜的.原文第十二节采用动态分析,用式(13)作为极小原理的推论基础,推导了应用在土坡稳定分析中的极值原理和极限平衡理论之间的关系.但其计算工作较为复杂,以下将提出作者在土坡问题方面较为简单的方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修建漏水水库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漏水水库是介于普通水库与淤地坝之间的一种水利工程,它通过促进地面水向地下水转化的办法以达到防洪减灾,增加水土资源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目标。建议因地制宜地修建漏水水库。  相似文献   
6.
尾矿高堆坝地震反应的综合分析与液化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了三种方法对德兴铜矿4号尾矿高堆坝(坝高186米)进行了地震反应的综合分析与液化计算。这三种方法是:总应力动力反应分析,不排水有效应力动力反应分析,排水(考虑孔隙水压力消散和扩散)有效应力动力反应分析。在分析中都考虑了尾矿材料的静力非线性和动力非线性。通过三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对该坝的静力稳定性以及在8度和9度地震运动下的抗液化稳定程度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以一种改型面板坝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堆石坝断面设计的新方法,建立了断面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采用非线性数学规划求断面最优尺寸。结合公伯峡坝计算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1 两种创新思路人们把科技创新区分为跟踪创新和原始创新两种,两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可以分别比喻为啄木鸟方式和蜜蜂酿蜜方式.  相似文献   
9.
超固结土变形和稳定的折减吸力算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避免吸力量测的困难,提出了用折减吸力代替真实吸力进行增湿时超固结土的变形和稳定分析,并根据变形等效原则建议了确定折减吸力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沈珠江 《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2):1494-1495
马克思曾经对哲学家提出批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随心所欲地解释世界,唯心主义哲学家如此,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有这一倾向,例如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科学家的任务是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世界。与仅仅解释世界不同,认识世界首先要弄清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其次是提出的解释(假设、学说等)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从Roscoe提出剑桥模型算起,弹塑性理论引入岩土力学已有40多年历史。经过长期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经典的弹塑性模型不适用于岩土材料。对此,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应当增加屈服面的重数,于是提出了二重、三重屈服面模型。有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