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8篇
建筑科学   4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有关清华校园建设的成果较多,但清华校园景观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则未见论述。利用墨菲档案(Murphy Papers)中有关清华学校规划与建设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及多种民国文献关于校园景观的记载,分3阶段研究清华园向近代大学转型过程中早期校园景观的形成过程,讨论清华早期校园景观的4个特点,即因借自然条件、在保留中国园林意匠的同时融入西方校园景观设计元素、善用植物花木进行色彩和空间搭配及古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等。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以降,受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批判西方中心主义、重新书写建筑史逐渐成为西方建筑学界的一种潮流.这一时期,学术视线不断下移,同时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始介入建筑史的研究.在此背景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卡斯托夫(SpiroKostof)教授在1985年出版了《全球建筑史》[1].该书扩展了建筑史的研究范围:在地理上拓展到西欧和北美之外的“非西方”世界,在内容上不再局限于“纪念性建筑”而将民居、市民环境等都作为研究对象,使之成为以曾让中国学者耿耿于怀的“建筑之树”而闻名的弗莱彻《比较建筑史》(初版于1896年)[2]之后,“第一部真正挑战西方中心观的严肃的建筑史著作”[3].  相似文献   
3.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学说是19世纪以来英国百年间的各种社会改良运动思想及其价值观的集大成者,提出以土地公有和社区自治为基础,建设具有全新的管理和空间形式的田园城市,进而重组英国的城市空间结构,达到改良英国社会的宏大目的.重点研究田园城市学说的形成过程,从城市规划思想史的视角,分3方面缕析田园城市的思想来源,即英国的社会改良运动、19世纪的理想城市理论与实践、霍华德自身的经历与交游等,探讨其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思想基础及其空间形态的源从由来.最后分析田园城市学说不同于既往社会改良方案而得以迅速在全世界传播和实现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1993年以来有关外廊式建筑研究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这类建筑分为中国传统的廊式建筑、洋式廊屋及外廊式合院民居三大类,并综述其分布的特点、原因及社会意义。外廊式建筑的研究由商埠扩展到偏远地区,从立面特征深入到探讨内部的空间组织及生活方式。本文分析“外廊式”建筑研究与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科发展的关联,指出从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分布及其特征也反映了“近代化”在中国各地区的不同发展方式和历程。  相似文献   
5.
刘亦师 《建筑史学刊》2020,1(1):147-158
清华校园的近代规划和建设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既往成果主要集中在周诒春主校期间的 1914 年至 20 世纪 20 年代初,即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主持完成的校园规划和大礼堂等“四大工程”建设,以及 20 世纪 20 年代末在罗家伦任校长期间的新一轮大规模建设。而对处于这两个时期之间约 10 年的清华校园建设情况则多被一笔带过。本文通过发掘中外历史档案并结合实测图纸等史料,摹画出这一时期清华校园建设的背景、发展及重要建筑物建设概况,指出这一时期的建设虽相对而言规模甚小,但完善了此前墨菲规划的内容,并为此后清华改为国立大学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建筑学报》创刊的历史背景,集中论述其在1954年的发展及其与诸多历史事件及人物间的联系,讨论该刊在新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代城市中种植行道树的观念形成于民初、并在1920年代后期得以深入人心,成为道路建设和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考察近代城市行道树种植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其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巴黎改造和维也纳等欧洲城市拆墙辟道运动,同时被引入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并成为城市美化运动的标志之一。西方的这些经验在20世纪初传入日本后,行道树成为模仿西方城市意象的重要道具,同时满足了防灾需求。我国近代的行道树种植观念即在此影响下形成。民国的行道树文献带着普及知识、规训市民行为、强化民族主义意识等多重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代国家建构的进程。考察行道树种植观念的形成是研究我国近代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思想史的样例。  相似文献   
8.
1900年以来,长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近代化过程,其城市功能发生了三次转变:从边疆集镇发展到铁路城市,再变为伪满的“政治中心”城市空间,最后通过“一五”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定义和表达各不相同。梳理长春近代以来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指导长春今天的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9.
10.
刘亦师 《建筑史学刊》2021,2(3):135-148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清华大学先后经历的两小两大 4 次规划为研究对象,在综述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史料综论其规划背景、设计机构、 规划内容等,着重评述 1954 年和 1960 年两版总体规划的目标、原则、方法及其实施,其中 1960 年版总体规划堪称彼时清华乃至全国校园规划的集大成者。同时阐述历次规划间的差别与联系,论证苏联教育模式和规划思想对我国校园空间规划的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校园规划是毛泽东时代校园规划的集大成者,其发展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的短暂过渡、全面学苏和自辟蹊径三个阶段, 通过校园规划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育体制的巨大变革,折射出那一时期新中国的国家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