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9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30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1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言朱锫从小在北京长大。在清华读完研究生并当了几年教师之后,他去了美国留学。回国后,他在深圳和同学成立了都市实践事务所。近期,他又回到北京单独开业。朱锫既不想成为一个纯粹的学者,也不愿成为整天埋头苦干的建筑师。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朱锫希望成为一个前卫的实力派建筑师。所谓前卫就是关注当代问题,设计有时代精神的建筑;所谓实力派乃是基于前卫观念,即直面当代建筑的核心问题,做一个有主体性的设计师,而  相似文献   
2.
易娜  黄居正 《建筑师》2006,(4):115-120
整个4月份,都在为奔赴中缅边境的娜允古城进行田野考察做各种准备——那儿地处边陲,路途偏远,却有着完整的傣族、哈尼族、广别拉祜族建筑聚落——查阅资料,调整体质,准备各种抵挡炎热,潮湿气候的物品,可人算不如开算,出发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风灾席卷了娜允所在的孟连县,期间还夹杂着冰雹。正在沮丧和遗憾之际,接到西藏山南署的邀请,在奇瑞集团的热心赞助下,前往探访山南地区的民居与建筑。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直至登上飞机我都并未曾预料到山南之行的收获如此丰富,印象如此强烈。  相似文献   
3.
引子黄居正:下面先请王澍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王澍:宁波美术馆2001年就开始了,一开始是因为那边有一块江边上的,像上海外滩一样的殖民地时代的房子,叫做老外滩,想做旧城改造。在老外滩的最北边有一个原来宁波人坐船去上海的航运大楼,以前的这个城市里面,这种楼算是跟火车站一样,很重要的。当时我们这边知道了这个事,就鼓动市政府,说把这个楼改造成美术馆吧。当时主要是考虑旧城中心怎么样用个项目刺激它。记得在2001年末吧,我们去看了,我记得很清楚,许江老师站在码头上写了一封信,写给市委书记,“保留码头,这个码头不能拆。”最后他们就说你们做一个建议性的方案,看看怎么样利用这个码头。当时我们实际上是做了一个保护性的改造方案。因为我觉得像70年代的建筑,实际上也是城市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不能说它就应该拆掉,殖民地的房子就应该留下。所以当时我提的方案就是这个房子要保护,包括所有的码头设施全部划到美术馆的范围内,提了建议性的保护方案。接下来他们很快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把这个美术馆用改造的方式建到这里。  相似文献   
4.
柳亦春说他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州工作,跟广州两个朋友在那边搞了一个工作室。那个时候其实不叫大舍,就叫DeSHaus。后来他回同济读研,那边的工作室就散了。研究生毕业后,柳亦春和同学庄慎一起分到同济设计院,在设计院又碰到陈屹峰,他比庄慎研究生低一级。当时,他觉得设计院那种模式不太适合做他们想要做的建筑,所以又重新想起以前的那种工作室方式,大家能很有理想地去做事情。那时其实也不是说什么工作室,就是大家凑在一起,在设计院体制之外,大家一起玩,一起做一点设计,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东西。然后,他们三个人有一天决定一起出来搞一个事务所。英文名字已经有了,就用以前那个,然后就要想个中文名字。当时觉得“大舍”跟DeSHaus音差不多。而“舍”又是中国文字里面跟建筑相关的一个象形文字。舍字上面是人字头指屋顶,下面那个口子实际上是指围墙;而当中那个是指酒幌子,相当于现在的广告。以上这段故事就是大舍得名的过程。虽然在柳亦春平淡的叙述中看不到任何他们思想的波澜与权衡方向的痕迹,但平淡并不总意味着无故事的轻松,正像青浦的这座玻璃房子,静谧的外表下,虽然充满了很多建造过程中留下的未必如意的处理,但这仍不妨碍它的整体完美性。创造美的过程是艰辛的,而建筑只呈现了结果。下面,是对大舍主创人员的访谈,虽然没有太多语言的张力,但无张力的语言恰恰体现了建筑师与建筑性格的一致性。思想藏在宁静背后,思想者有时反而是沉默的。  相似文献   
5.
简要阐述了德国西门康公司的高压大功率集成驱动模块SKHI 10/1X主要特点.基本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了各管脚功能及模块的基本应用电路和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6.
王澍获得了2012年度的普利茨克奖,该奖发源于美国。是业界公认的、颁给当代建筑师的最高奖项。但当一位建筑师获得这一荣誉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本文通过对以往这一桂冠的获得者的后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地标建筑及“明星建筑师”现象的考察,来推测这位来自中国杭州的建筑师王澍日后的发展轨迹。这篇文章建立在一篇访谈的基础上,指出王澍的作品不管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中国本土,都将对当代建筑产生有意义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印迹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文章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主要制备方法,分子印迹聚合物和分子印迹传感器的识别机理,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在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分子印迹传感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徘徊在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之间——建筑师王昀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传统聚落,人们首先会想到山水之间的民居、村落。它给人一种自由、丰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说到现代建筑,人们首先会想到“少就是多”,“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宣言。随之想到的是光滑的白墙、大片的玻璃以及冰冷的、反自然的机器美学。通常在人们心目中,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是相差甚远的两种类型。然而在建筑师王昀眼中,它们却神奇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早年的求学岁月里,王昀跟随老师学习古建。留学日本期间,他专门从事聚落研究。在多年世界聚落的探访调研旅途中,他又深深地被早期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所打动。自此,这两种差别甚大的建筑类型便相互交融, 共同作用在王昀脑海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建筑理解。回国以后,王昀一边在北大进行研究和教学,一边积极地投身建筑实践。从自宅室内改造到新近建成的庐师山庄会所及住宅,他延续着一贯的建筑思考,探索着当前语境下中国现代建筑的可能。本访谈可算是对王昀从早年建筑学习到今日创作的一个回顾性整理。这样做一方面希望能梳理、介绍他建筑创作的背景和脉络;另一方面也希望由他个人的探索反思中国当代的建筑状况。根据主题,编者将访谈的内容分成几部分,以便阅读,此外,在适当的地方编者还增加了一些批注,这些批注有的是对文中精彩部分的强调,有的是背景资料或相关的引申,其目的在于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黄居正:感谢李兴钢,今天我们有机会来到绩溪,在现场讨论他的设计作品。以前我们做过一些品谈会,都是就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状态来谈的,但昨天,绩溪博物馆的甲方、施工方和驻场建筑师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建筑在施工二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实验,感受很深。  相似文献   
10.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可能会发生剥离破坏,文中对剥离后的应力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开始剥离的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