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4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十二五"规划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彦威  肖作鹏 《规划师》2011,27(4):21-25
"十二五"规划重新确立了人本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发展要求,同时,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系统、全面的综合治理方案,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理论需要转型."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建立以个人需求管理为导向、以"顺畅交通、低碳交通和幸福交通"为目标的综合城市交通体系,基于活动一移动分析法,结合行为视角对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理解,从...  相似文献   
2.
面向城市规划应用的时间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简要介绍时间地理学思想及其早期规划应用的基础上,论述了1990年代以后时间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过程,着重讨论了时间地理学在交通规划、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与探索,指出了时间地理学的规划工具化及主题多元化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单位社区的残留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问卷调查的第一手数据,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与中国城市单位居民迁居相伴的残留现象,定量分析影响居民残留的各种因素.在中国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结束后,单位社区居民开始面临着多样化的住房市场选择;但在迁居日益活跃的同时,仍然存在众多"残留"在单位社区中的居民.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以进住单位社区居住时间衡量的残留水平受到性别、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和家庭规模等个体因素,以及单位相关因素如单位性质和住房产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解读转型期重塑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时,除了对迁出者及其推动郊区化的机制予以关注,也应重视残留在单位社区的居民对于内城社区转型和再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生命历程研究方法,基于深度质性访谈资料,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中国城市单位居民的迁居历程。通过宏观社会变迁和徽观个人特征的结合,探讨单位居民在再分配体制下的迁居特征,以及在住房市场化后自由迁居的动机和变化。研究发现,单位居民的迁居历程从高度同构性逐渐演变到异质多元化,自19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位居民的住房轨迹开始分化。在单位导向下的迁居过程中,单位掌控住房分配权,居民所隶属的单位行政级别、经济效益等因素决定个人迁居机会和住房质量的上限,居民的实际迁居能力以身份级别、个人绩效行良的住房资格为取向,受非规范性的因素影响。在市场化下的自由迁居过程中,引致单位居民迁居的需求因素包括家庭变化、居住环境、居住通达性和社区交往。另外,住房市场政策的完善,一方面加强了普通单位居民的货币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多层次化的住房市场、加大了单位居民的迁居机会。  相似文献   
5.
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单位大院构成了中国城市空间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经济社会制度的全面转型,中国城市空间正经历着激烈的空间重构。单位大院的空间及社会变化是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过程的微观缩影,是理解与透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社会变化的重要视角。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典型工业企业单位京棉二厂实地考察、访谈,以及厂史资料等多元数据,通过复原其从50年代建厂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变化过程,从空间模式、空间秩序等方面分析单位大院的空间性,试图通过对单位大院的空间变化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案例研究来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重构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北京的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式”走向“内涵式”的深度发展时期,着力解决职住错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设施配套不足、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城市生活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居民对重构紧凑、完整、便捷、网络化的城市生活空间的诉求日益强烈,城市空间结构亟需调整.在贯彻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国内外城市生活空间研究与生活圈规划实践进展,梳理、总结已有研究中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提出构建以“基础生活圈-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协同生活圈”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理论模式,并在北京的实体空间上进行了实践探讨.认为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可以推进公共服务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空间上的均等化,是解决目前城市问题,优化城市生活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活圈规划:从研究到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彦威  李春江 《城市规划》2019,43(5):9-16,60
城市规划正在向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活质量的方向转型。城市生活圈规划因其从居民个体日常生活出发的特性而愈发受到学术界和规划实践界的关注,被认为是能够实现上述转型目标的有效方式。通过梳理现有城市生活圈和生活圈规划的研究与应用实践,本文认为在愈发得到重视、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城市生活圈规划仍然面临诸多挑战:(1)生活圈规划的概念界定、范围划定、内涵确定和职能体系划分有了一定共识但仍然模糊;(2)数据收集和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不明确;(3)规划方法和技术路径仍未建立;(4)实施模式和制度保障需要多方面协作实现。总之,生活圈规划亟待通过一次完整、全面且具有科学依据的实践案例确立一整套规划流程与方法,为未来推广生活圈规划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日本城市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日本的城市化 首先分析一下日本城市化的一般特征.从不同城市规模的人口平均增长率来看,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后的人口移动逐渐趋于稳定,各种规模的城市人口增长率都趋于减小(见图1).另外,5~20万人等级的城市人口增长率较高,但这些城市主要是大城市周围快速成长的结果,如果要分析自立性城市化的话应该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9.
地域轴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其政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域轴的理论与政策作为联结城市空间体系理论研究与国土规划 ,国土政策的结晶 ,已经在日本的新国土综合整治规划中得到成功的应用。本文通过地域轴概念体系的解说 ,从联合城市圈到地域轴划分方法的说明 ,以及地域轴的空间形成过程与政策效应分析等 ,力图把地域轴的理论与政策介绍到中国的城市研究与国土规划及区域政策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北京同仁堂单位社区为例,考察转型期单位社区的演替过程。单位居民的迁出和非单位居民的迁入导致了单位社区人口构成的杂化过程。传统单位福利设施供给模式走向衰退,基于市场机制的城市生活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了更高品质的服务。单位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