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电工技术   22篇
综合类   43篇
化学工业   122篇
金属工艺   78篇
机械仪表   27篇
建筑科学   54篇
矿业工程   36篇
能源动力   34篇
轻工业   108篇
水利工程   46篇
石油天然气   42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29篇
一般工业技术   86篇
冶金工业   28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4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三轴仪是研究复杂应力状态下土体力学特性的理想仪器,但如何保持加载结构与土体之间无摩擦力且三个方向无干扰加载是真三轴仪研制的技术瓶颈。针对“刚柔复合型”真三轴仪中刚性加载板与试样之间的双向摩擦力问题,基于土体与加载板之间的接触由“整体接触变为分散式接触、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的减摩新方法,研制了土工真三轴试验双向微摩擦荷载传力板。详细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原理和细部构造,通过大型直剪试验和数值计算论证了分散式接触代替整体式接触、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的减摩措施效果。结果表明,1)试样与加载板之间的摩擦系数低至0.023,与传统减摩方法相比,摩擦系数可降低90%以上。2)与整体式接触相比,分散式接触可使试样3个方向的应力和变形更为均匀,并较大程度地降低试样与加载板之间的摩擦力。3)采用分散式滑块相互搭接并预留间隙方法满足随试样同步变形,实现了大变形条件下(竖向最大变形量90 mm,应变达15%)真三轴试验的三向无干扰独立加载。土工真三轴试验双向微摩擦荷载传力板的成功研制,有效消除了试样与加载板之间的界面摩阻力,使试样在接触面切线方向上可以自由双向变形,又实现大变形条件下三向加载互不干扰,破解了真三轴仪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
窖泥质量对浓香型白酒的发酵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窖龄越大,窖泥质量越好,酿酒质量越好。近年来,以提高窖泥质量、促进窖泥老熟为导向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按照从基础理论到改良应用研究的逻辑顺序,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就窖泥菌群结构、菌种功能及人工窖泥改良三方面进行综述。在时间维度上,随窖龄增加,窖泥原核菌群多样性逐渐增加,菌群结构逐渐趋于稳定(老熟),而真核菌群多样性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空间分布上,池底窖泥原核菌群多样性大于池壁泥,而真核菌群相反,且其在池底老窖泥中趋于消失状态。窖泥中一些菌种参与己酸合成,如克氏梭菌(Clostridium kluyveri)和Ruminococcaceae CPB6,随窖泥老熟,窖泥菌群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代谢网络。人工窖泥改良可以有效促进窖泥菌群的老熟。通过本综述,为进一步的窖泥菌群理论及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4,4-二氟乙酰乙酸乙酯、原甲酸三乙酯、甲基肼为原料,采用一锅法合成了重要农药中间体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酸。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反应总收率大于74%,产品含量大于98%。该方法具有工艺条件温和、易操作、三废少等优点,且生产成本较低,产品品质好,含量高,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分析了浓香型白酒新、老窖池分层池底窖泥中钙离子、相对钙含量分别与pH值、乳酸之间的皮尔森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与新窖泥相比,老窖泥中钙离子和相对钙含量与pH值的相关性(-0.808 1,0.750 2)以及与乳酸的相关性(0.717 6,-0.637 9)较强,线性回归拟合度较高;受表层0~3 cm新窖泥钙盐过度解离的影响,新窖泥中相应的相关性较弱。结果表明,pH值和乳酸含量差异对新、老窖泥钙离子和相对钙含量差异有较大影响。推测新、老窖泥表层0~3 cm钙离子和相对钙含量的显著差异与两者乳酸含量差异引起的钙盐解离差异有直接关系,与其菌群乳酸降解差异有间接关系。该研究为“退化”和“钙化”窖泥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宁乡式铁矿床广泛分布于华南及四川盆地等地区,矿体呈层状产于浅海相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局部形态复杂,常见穿切关系及以鲕状赤铁矿为胶结物的角砾状矿石,围岩蚀变弱。矿床及矿石未遭受明显的后期热变质影响。矿石矿物为鲕状赤铁矿,大部分矿床中还共生有磁铁矿、菱铁矿,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是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砂粒表面遭受溶蚀而不平。矿石中常见完整的化石与鲕粒共存,部分化石被镜铁矿、磁铁矿交代,细粒白云石作为胶结物。矿石碳酸盐的δ13C为-2.8‰~-4‰,δ18O为18.7‰~20.7‰,87Sr/86Sr为0.7132~0.7176,不同于正常沉积的海相碳酸盐岩,而与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相似,且自近矿围岩→赤铁矿矿石→磁铁矿矿石→菱铁矿矿石,δ13C、δ18O降低,86Sr/87Sr升高。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宁乡式铁矿可能并非简单的浅海相正常沉积矿床,而更可能是后生的,成矿作用可能与盆地卤水作用有关,沿特定层位交代成矿。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利用罗氏GS junior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了30年窖龄的浓香型白酒窖池窖泥古菌群落结构,结果发现:3口窖池样品共获得8706条有效序列,282个OTUs分类;样品中古菌的Shannon曲线值在4~5之间就趋于稳定,Chao曲线的值随着序列数的增加而增长。窖泥中古菌类群主要集中在Euryarchaeota(广古菌门)下的Thermoplasmata class(热原体纲)中的Thermoplasmataceae(热原体科),Methanobacteria class(甲烷杆菌纲)中的Methanobacteriaceae(甲烷杆菌科),Methanococci class(甲烷球菌纲)中的Methanomicrobiaceae(甲烷微菌科)、Methanocorpusculaceae(甲烷八叠球菌科)和Methanosarcinaceae(甲烷粒菌科);Saccharococcus sp.和WCHD3-02也有检测到。其中Thermoplasmataceae和Methanobacteriaceae占绝对优势,分别为39%和27%,其它菌类Methanomicrobiaceae占9%、Methanosarcinaceae占7%和Methanocorpusculaceae占4%、Saccharococcus sp.(糖球菌属)占1%和WCHD3-02占1%,unclassified序列占12%;对甲烷菌类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Methanoculleus marisnigri strain、Methanoculleus bourgensis strain、Methanosarcina siciliae strain、Methanobacterium、Methanocorpusculum和Methanomicrobia等种属的菌种。  相似文献   
7.
以氯化钯(Pd Cl2)为金属前驱体,乙醇为还原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稳定剂和导向剂,利用普通市售白炽灯产生的光热作用,辅助合成Pd纳米盘材料。用XRD、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UV等技术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考察了CTAB用量对纳米Pd微观形貌和尺寸的影响,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纳米Pd修饰玻碳电极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通过改变Pd Cl2和CTAB的摩尔比,可以调控纳米Pd的微观形貌和尺寸;当Pd Cl2与CTAB的摩尔比为1:80,可见光辐照6 h时,得到的Pd纳米盘呈多边形貌,平均粒径为46 nm,对乙醇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和抗中毒能力。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宽弦叶片定向凝固过程的宏微观数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铸件表面大部分晶粒的位置和形状一一对应.通过数值模拟预测了不同引晶方式和拉速下温度场和晶粒组织的演变过程,研究了2种因素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糊状区形态和晶粒数的数学判据,实现了温度场和微观组织优劣的定量评价,基于判据揭示了工艺参数对糊状区和晶粒的影响机理,从而对工艺进行了定量的优化.研究表明,采用叶身正下方的引晶方式,有利于增加柱状晶数目,提高晶粒平行度,防止横向晶界生成,同时还可以在糊状区形状保持平直的前提下使用较高拉速,从而避免晶粒粗化,并提高生产率.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分析了分布式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方法与技术,综述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分布设计方法的理论和技术,主要论述了DATAID-D 自顶向下设计方法,并分析了分布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述了绝热材料的分类及研究现状,阐述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绝热机理及发展历程。通过增强体强化和遮光剂掺杂改良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