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建筑科学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TSP超前地质预报地震波反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深埋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盲目施工常会造成突水、突泥(涌砂)和塌方等安全事故,深入细致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是隧道信息化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之一.以高风险岩溶隧道沪蓉西高速齐岳山隧道为工程背景,结合地震波传播理论和TSP超前地质预报实践,研究了岩溶隧道内断层破碎带,泥夹石充填型、软弱夹泥充填型、地下水充填型和无充填型溶洞,以及富水岩层的地震波反射特性;提出了以深度偏移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反射层图、反射事件表、纵横波速和岩体物性参数分析的预报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TSP对断层破碎带、溶洞、和地下水的超前地质预报效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结合我国预警体系实际和岩溶隧道突水特点,从预警机制(预警组织体系、预警运作机制、预警保障)、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救援演练等方面分析了预警防灾体系,提出了高风险岩溶隧道突水四色预警机制、完善了岩溶隧道突水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机制,并在沪蓉西高速公路乌池坝和齐岳山隧道得到了应用,为高风险岩溶隧道突水灾害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对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研究基础上,优化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流程,并提出隧道地质灾害四色预警机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研发了性能更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陆地声纳第三代仪器,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雷达数据处理软件,全空间地质雷达处理解释系统1.0(FSGPRP1.0),优化了对水的判断准则.并利用综合地质预报方法及四色预警机制在多个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避免了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硬岩隧道全断面掏槽开挖对控制掏槽腔体大小、掌子面平整度及拱底欠挖要求较高。依托寨山隧道洞身Ⅲ级硬岩全断面开挖,采用现场试验、问题分析和经验公式的方法,提出了掏槽眼爆破参数的优化方法。从扩展掏槽腔体积的角度,主掏槽面域内自上而下增设复式掏槽短眼4对,主掏槽眼深度扩展为3.8 m,主、复式掏槽短眼孔底间距减小为0.3 m;从岩石炸药单耗、爆破破岩负担体积的角度,确定了主掏槽眼最大单孔装药量为3.0 kg。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掏槽参数,爆后硬岩掌子面光滑、底面平整、岩堆块石尺寸合理。掏槽整体炸药单耗减小约4.5%。  相似文献   
5.
通过平顶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介绍了地质雷达的参数设置、测线布置及数据采集,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预测了未开挖掌子面的地质情况。与此同时,还总结了影响地质雷达预报效果的因素,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岩溶隧道施工风险评价与突水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我国西南山区修建隧道工程中常会遇到岩溶和不良地质条件,施工中经常出现无法预料的地质灾害,如突水、突泥、坍塌等,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以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乌池坝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系统的补充地质调查和地质分析,探讨了隧道的岩溶发育规律,综合考虑岩组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和预计涌水量等因素,对隧道岩溶突水突泥的风险进行了分段评价,初步提出了岩溶隧道四级风险评价体系,在风险分级的基础上,对不同风险段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根据预报情况制定灾害防治措施,该研究对于高风险岩溶隧道的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基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软土地区修建高等级公路,工后沉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湖州段大部分为软基路段,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处理.为更好指导工程施工、研究加固机理,选取了试验路段,设计了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通过现场试验,取得了加固区内的孔隙水压力、沉降、水平位移等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真空-堆载预压法是一种较好的提前消除软基沉降的地基处理方法,且路基稳定性不受填筑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纷纷延期开学,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普通高校教师面临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并保证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新问题。依托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6周在线课程结束后对山东交通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线上教学基本满意,网络稳定性和平台易用性是在线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除合理的内容安排和熟练的平台运用外,教师宜采用在线实时考核方式,以维持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此外,网络课程时长应适当缩短。调研结果为后期在线教学的调整和提高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