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36篇
建筑科学   47篇
能源动力   5篇
水利工程   2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钛盐的物理化学特性、水解过程及水解形态,指出合理控制钛盐水解反应速度是钛盐混凝剂应用的关键。叙述了钛盐及其无机复合絮凝剂在去除水中浊度、有机物、藻类、3价砷离子、氟离子的适宜pH范围、投加量和影响因素,且其可代替传统絮凝剂调理污泥脱水性能。结合钛盐污泥制备钛酸盐在土壤修复、建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分析表明,钛盐物化性质及其水解形态、钛盐絮凝机理、钛盐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和污泥回用技术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3.
气浮/微絮凝/臭氧/活性炭工艺除藻效果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臭氧—活性炭过滤对含藻水库水中藻类和微囊藻毒素的处理效果。中试结果表明,气浮/微絮凝/臭氧/活性炭工艺可有效处理受藻类污染的水库水。  相似文献   
4.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华问题越来越普遍,其中水华中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带来的饮水安全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文章综述了UV/H2O2、UV/Ti O2、UV/O3高级氧化处理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城市供水管网中铁释放引发的管网水质问题,重点阐述了供水管网中铁释放的机理,总结了管网水力条件、生物因素及化学因素对铁释放的影响规律及管网水铁释放控制技术措施,并对城市供水管网铁稳定性控制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与微生物絮凝剂(MBF)复配絮凝技术作为超滤工艺的预处理单元,考察该组合工艺对微污染水库水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MBF与PAFC复配可有效改善絮凝效能,进而提高后续超滤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当PAFC和MBF的投加量分别为3和0.1 mg/L时,组合工艺对CODMn的去除率为41.8%,比单纯采用PAFC时提高了6.6%,对嗅味物质土臭素的去除率在64%左右;另外,组合工艺可将三卤甲烷前体物含量由116μg/L降低到62.3μg/L,去除率为46%。  相似文献   
7.
纳米颗粒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被广泛应用,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环境,对水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纳米颗粒的表征检测是掌握其在水环境中赋存、迁移转化和生态毒理效应的关键和基础。研究表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以痕量形式存在于水环境中,发生吸附、团聚、沉降、溶解和转化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对应金属离子的存在也会影响纳米颗粒的粒径检测结果。因此,萃取富集、分离、表征水环境中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已成为研究热点。对近年来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常见的富集、分离和表征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对比分析,并对今后的技术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化学氧化破坏藻体及胞内藻毒素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并利用胞内、外微囊藻毒素分析技术,研究了受污染源水中铜绿微囊藻在几种水厂常用化学氧化剂作用下的藻体破坏形态特征,探讨了胞内藻毒素的释放特性及氧化剂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氯、臭氧和二氧化氯均能引起藻体破坏及胞内藻毒素的释放,其中臭氧对藻体形态的破坏最为严重,氯的作用相对较差,二氧化氯则介于二者之间;在氧化剂低投量(0.5 mg/L)下,二氧化氯引起胞内藻毒素的释放最为显著,臭氧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优于二氧化氯和氯.从藻毒素的安全去除角度考虑,在水处理过程中应该首选臭氧,其次为二氧化氯,氯的使用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9.
目前水库水源藻污染日益严重,传统沉淀固液分离工艺难以满足净水要求。以鹊山引黄水库高藻原水为研究对象,开发了炭砂双层滤料浮滤池,考察了浮滤池工艺运行特性及运行效果。试验表明,絮凝剂选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在投药量4.0 mg·L-1(以Al3+计),回流比8%,溶气压力0.4 MPa时,运行效果较优。炭层所含生物量约占滤料层总生物量的97.4%(最高值50.2 nmol P·g-1),是砂滤层(3.0 nmol P·g-1)的16.7倍,污染物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活性炭层。试验期间,浮滤池工艺对颗粒物、蓝绿藻、浊度、CODMn、NPOC、UV254、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48%、92.40%、92.56%、57.41%、51.60%、52.50%、75.67%,嗅味由4级降为0级,出水土臭素、二甲基异冰片含量均小于检出限,一氯二溴甲烷、三氯甲烷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5.1%和60%,表明浮滤池工艺对常规指标、藻类、嗅味物质、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去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纳滤技术以其操作压力低、对二价离子截留率高且能保留水中有益微量元素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的各个方面,但是膜污染一直是影响纳滤膜应用和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总结了纳滤膜污染的类型、形成机理及污染特性,讨论了膜污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方法措施,提出了今后膜污染机制及控制的研究方向,以促进纳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行业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