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5篇
电工技术   39篇
综合类   20篇
化学工业   40篇
金属工艺   27篇
机械仪表   78篇
建筑科学   28篇
矿业工程   63篇
能源动力   8篇
轻工业   14篇
水利工程   25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65篇
一般工业技术   59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5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恒温恒压装置对含氢硅油和聚醚硅油中的氢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原理是利用Si—H键与K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通过准确测定生成氢气的体积,再由气态方程计算出氢质量分数。用分析级的四甲基二硅氧烷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相对偏差小于3.00%,达到检测方法要求。  相似文献   
2.
水力压裂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强烈动压巷道的卸压工程中,水力压裂卸压的核心是如何人为控制水力裂缝的开裂、扩展方向及路径。将裂缝起裂点与裂缝扩展路径上与切槽方向呈1/2切槽角度的点之间的连线长度定义为裂缝偏转距,并作为试验重点考察指标。采用真三轴物理试验的方法,对尺寸为300 mm×300 mm×300 mm的预留钻孔和纵向切槽水泥试块水力压裂过程中不同泵流量对裂缝偏转距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纵向切槽水力压裂裂缝首先沿切槽方向起裂,在扩展的过程中逐渐转向最大主应力方向;裂缝呈S型非对称形态,裂缝较为单一,无复杂微裂隙产生,裂缝在横向扩展的同时沿纵向扩展且扩展过程中无较大偏转。压裂过程明显呈现3个阶段性特征:初次起裂阶段、裂缝持续扩展阶段和裂隙贯通阶段;随着泵流量的增加,起裂压力略有增高,压裂时间明显缩短。在水平应力比为1.5条件下,泵流量由0.5 mL/s增加到1.0 mL/s,裂缝偏转距增加了54.9%;泵流量由1.0 mL/s增加到1.5 mL/s,裂缝偏转距增加了16.7%;随着泵流量的增加,裂缝偏转距明显增大,增大趋势呈半抛物线特征。水平应力比为2.0条件下,泵流量由1.0 mL/s增加到1.5 mL/s,裂缝偏转距增加了30.6%;泵流量由1.5 mL/s增加到5.0 mL/s,裂缝偏转距增加了67.9%;与应力比为1.5相比,相同泵流量条件下裂缝偏转距明显减小。试验采用真三轴试验方法仅能对小尺寸试块进行物理模型试验,下一步将选取合适的数值计算方法,进一步开展大尺度岩层水力压裂效果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质量分数为70%的生活垃圾焚烧灰渣为原料,通过添加少量其他玻璃成分调节组成,采用熔融法固化并粉碎得到玻璃态垃圾灰渣。然后以CaCO3为发泡剂,用烧结发泡法制备了性能良好的泡沫玻璃,研究了发泡温度和发泡剂含量对泡沫玻璃气孔结构、表观密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泡温度和发泡剂含量对该组成泡沫玻璃的气孔结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升高,泡沫玻璃的气孔结构变得均匀,表观密度减小,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气体逸出,气孔收缩;在920℃发泡得到的泡沫玻璃具有低的表观密度(0.269g/cm3)和相对较高的抗压强度(2.60MPa);随着发泡剂含量从0.5%增加到2.5%,泡沫玻璃的孔径逐渐增大,表观密度减小,其抗压强度的变化趋势与气孔结构、表观密度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小孔径预应力锚索加固困难巷道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介绍小孔径树脂与注浆联合锚固预应力锚索的特点和力学性能。以山西潞安常村煤矿大断面、围岩松软、受地质构造和采动影响的运输大巷为例,介绍巷道围岩强度、围岩结构和地应力测量结果,锚索加固设计方案,井下施工和矿压监测结果。通过分祈监测数据,对锚索加固效果及其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锚杆构件力学性能及匹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构件破坏形式与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锚杆各构件,包括杆体、螺纹段、托板、球形垫圈及减摩垫圈的力学性能。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了杆体与螺纹段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特征。在实验室进行了锚杆形状、参数对其锚固力及安装阻力影响的试验,托板压缩性能及锚杆尾部构件匹配性试验。研究了树脂锚固剂的力学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锚杆受拉伸、弯曲、扭转、剪切及其组合作用,煤矿巷道锚杆处于屈服是一种常态,杆体有4个位置易发生破断。螺纹显著改变了螺纹段表面及附近部位的应力分布,在螺纹牙底处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拱形托板压缩变形可分为5个阶段,拱高必须达到一定值才能保证足够的承载能力。锚杆尾部构件几何形状、参数及力学性能应相互匹配,才能使锚杆处于较好的受力状态。树脂锚固剂应与杆体、钻孔匹配,保证锚杆-锚固剂、锚固剂-围岩之间界面有良好的黏结性能。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多类困难巷道,大幅减少了锚杆支护构件的破坏,显著提高了巷道支护效果。   相似文献   
6.
不同围压巷道开挖应力场演化规律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健  王洋  杨景贺  王正胜  蔡嘉芳 《煤炭学报》2015,40(10):2313-2319
在实验室利用自制模具对模型边界进行约束,采用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进行加载,采取卸除前约束板模拟煤矿井下煤层巷道开挖,得出了不同应力煤层开挖前后轴向应力变化特征,探讨了低应力、中等应力、高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开挖前后的应力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应力条件下,模型开挖造成应力的重新分布,在开挖面附近形成拉应力区,但模型内应力值较小,整体处于弹性状态,围岩抗开挖扰动能力较强;在中等应力条件下,模型开挖造成围岩浅部拉应力区进一步加大,岩体接近或达到屈服状态,围岩受开挖扰动比较强烈,开挖后应力场开始呈现"拉—压—拉"交替现象;在高应力条件下,围岩出现明显的塑性破坏,模型内部整体处于受拉状态。受到开挖扰动,围岩表面迅速恢复到受压状态,并再次向深部转移,形成明显的动态"拉—压—拉—压"交替现象,围岩破坏深度大、抗扰动能力差,呈现深部开采特征。  相似文献   
7.
林健  范明建  汪占领 《煤矿开采》2015,(3):54-59,72
总结我国3大类型软岩及赋存范围,并指出软岩巷道锚杆支护是在巷道浅层通过锚杆加固形成稳定的承载结构,该结构应始终保持整体完整性、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在内部煤岩体变形时能适当让压。巷道围岩一旦揭露,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应及时进行锚杆支护,并施加足够的预紧力。同时软岩巷道锚杆支护应针对不同的地质和生产条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重视顶帮支护强度的协调、对煤岩体酥软的巷道应选择护表面积和强度大的构件、采用全长预应力锚固方式、采用自稳性较好的拱形断面、有效的控水措施等。详细介绍了软岩巷道锚杆支护构件优化和研究成果,介绍了高预应力、强力锚杆支护理论与技术在3类软岩支护中的典型应用实例,通过矿压监测数据分析评价支护设计的合理性和围岩稳定性。实践表明,采用高预应力锚杆支护系统能够有效控制软岩巷道围岩的强烈变形,并取得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林健 《城市勘测》2021,(2):180-183
基于福州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目的,通过对城区内河道出水口的调查分析,归纳出了河道沿线周边地下管线的主要内容及探测技术难点,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常规管线探测及复杂条件下的管线探测方法,得出了准确、可靠的管线成果数据,为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深圳市新洲小学为例,探讨以热舒适为核心的空间设计策略,应对高密度城市环境,构建利于通风降温的形体策略与气候空间系统.结合前期风热环境模拟与建成后的实测数据,验证其热舒适调节的有效性.在构造层面,对课室通风降噪表皮系统进行风热耦合模拟,优化课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综上,研究基于热环境优化,整合了空间设计、计算模拟与现场实测等方法,为湿热地区高密度城市的教育建筑性能提升探索了适宜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过程方法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一,是指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通过过程方法,可以对过程以及过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持续控制,以充分利用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使体系运行达到更佳的效果。本文介绍了过程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讨论了如何将过程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并阐述了实施基于过程方法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