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钼铅分离过程使用磷诺克斯抑铅浮钼存在毒性大、污染严重等问题,开展了新型环保型抑制剂BK508C替代磷诺克斯试验研究。采用单矿物浮选试验和人工混矿浮选试验的方法研究了BK508C对辉钼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分子模拟、接触角测试、吸附量测定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其作用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采用12.5mg/L用量的BK508C可使方铅矿的回收率降至10.82%,人工混矿分离试验分离系数达到6.32,分离效果高于磷诺克斯,说明BK508C可以替代磷诺克斯试剂实现钼铅分离。机理研究表明,BK508C与Pb2+以1:1配位方式形成络合物,化学吸附在方铅矿表面,在辉钼矿表面吸附较弱,可以实现选择性抑铅浮钼。 相似文献
2.
针对黄铜矿与辉钼矿伴生密切、可浮性相近,分离过程添加的铜矿抑制剂存在药剂用量大、毒性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研发新型高效铜抑制剂BK511替代NaHS实现铜钼清洁分离。开展新型抑制剂实验室小型试验与工业试验,考察新型抑制剂的分离性能、与NaHS协同作用、氧气影响及分离回水对原矿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一粗两扫七精、中矿顺序返回”的实验室闭路试验,获得Mo品位45.21%、Mo回收率91.36%、Cu含量0.51%的钼精矿。工业试验采用BK511与少量NaHS协同作用,NaHS用量由37.6 kg/t混合精矿降低到4.2 kg/t混合精矿,BK511用量为5.2 kg/t混合精矿,降低药剂用量89%,并显著改善生产操作环境。 相似文献
3.
传统钼铅分离过程中使用磷诺克斯作为抑制剂, 存在毒性大、污染严重等问题。为了降低金堆城钼精矿中铅的含量, 对比了毒性较弱的巯基丙醇、L-半胱氨酸、1, 3-氧硫杂戊环-羧酸、硫普罗宁的铅抑制效果, 并对抑制剂用量进行了考察, 经过比较选取1, 3-氧硫杂戊环-羧酸作为金堆城钼铅混合精矿的抑制剂。经过条件试验, 最终确定在再磨细度-38 μm占80%时, 经过一次粗选、五次精选, 可以获得钼品位52.20%、回收率85.01%、含铅0.010%的钼精矿产品, 其效果与磷诺克斯相当。采用配位化学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方铅矿和辉钼矿的前线轨道特征, 并通过对方铅矿和辉钼矿中金属位点的前线轨道特征进行分析指出, 钼铅分离抑制剂的前线轨道对称性是影响抑制剂选择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锂辉石自身晶体特性是决定可浮性的内源性因素;捕收剂是决定锂辉石可浮性的外源性因素,浮选过程中,常见金属离子对锂辉石捕收剂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锂辉石晶体特性、外界金属离子对工业生产中常见锂辉石捕收剂的作用两方面对影响锂辉石浮选行为的因素做了介绍和总结。首先归纳了锂辉石的表面晶体特性,并总结了锂辉石表面晶体活性位点对浮选行为的影响。其次归纳和总结了常见金属离子对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油酸类、羟肟酸类、胺类及阴阳离子复配类捕收剂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Ca2+、Fe3+、Mg2+均可提高油酸类捕收剂的性能,Pb2+可提高羟肟酸类捕收剂的性能,Ca2+、Mg2+可提高胺类捕收剂的性能,铁球磨矿介质可抑制胺类捕收剂与锂辉石的作用。该研究对提高锂辉石的分选效率、高效使用锂辉石捕收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3种不同结构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片段(EA,EMA,EAA)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机理。通过Mulliken布局分析、电子密度差以及吸附原子态密度对吸附体系的成键性质和相互作用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片段在高岭石(00-1)Si-O端面吸附能均要大于其在高岭石(001)Al-O端面的吸附能,主要吸附在高岭石(00-1)Si-O端面,三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片段在高岭石表面的能大小顺序为EA>EAA>EMA,经过Mulliken电荷和态密度分析,三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片段在高岭石(00-1)Si-O端面吸附主要为氢键。 相似文献
6.
氯化挥发法从含有价金属硫铁矿精矿中回收金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硫铁矿精矿进行有价金属回收的实验室小型试验及扩大连续试验。在氧化焙烧—润磨造球—氯化挥发的原则流程下,确定了实验室最佳试验条件:氧化脱硫焙烧温度700℃、焙烧时间1.0h、无水氯化钙添加比例7.0%、焙砂再磨细度-0.038mm占70%、氯化焙烧温度1 100℃、焙烧时间1.0h,在该条件下,氧化焙砂的砷脱除率为82.39%,硫脱除率为99.99%,金、银、铜的挥发率分别为96.37%、85.97%和70.61%,球团中铁的品位为61.03%。连续扩大试验结果表明,物料中金、银、铜的挥发率分别达到96.72%、90.91%和52.48%。 相似文献
7.
羟肟酸由于其具有用量少、选择性强、捕收力强、浮选速度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氧化矿浮选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浮选捕收剂。针对传统酯-羟胺法生产羟肟酸过程中存在三废高,产品纯度低的问题,对羟肟酸的酰氯-羟胺生产工艺进行了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5℃,盐酸羟胺、氢氧化钠与苯甲酰氯的摩尔比为1.2:2.6:1,苯甲羟肟酸浓度为20%,反应时间为6h的条件下,产品纯度可达93.58%。该合成方法明显改善了产品质量,减少了三废的排放。通过氧化铅矿浮选试验对产品性能进行了考察,浮选试验表明,在苯甲羟肟酸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酰氯-羟胺法生产的苯甲羟肟酸与市售苯甲羟肟酸产品浮选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8.
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锡石表面晶体结构及铅离子活化对苯甲羟肟酸和水杨羟肟酸在锡石表面的吸附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态密度及前线轨道理论分析了铅吸附后锡石(100)表面电子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铅离子吸附在锡石(100)后会降低表面氧原子的反应活性,增加表面的反应位点。根据前线轨道理论,从能量角度比较了苯甲羟肟酸和水杨羟肟酸与锡石(100)表面的相互作用能,揭示了羟肟酸浮选锡石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张行荣;郑桂兵;艾晶;刘崇峻;尚衍波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6,26(2):465-470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通过Materials Studio软件模拟计算赤铁矿晶体结构以及(001)解理面的电子结构,研究其电子结构对抑制剂吸附的影响,讨论淀粉片段分子、水分子、氢氧根离子在赤铁矿(001)表面的竞争吸附。结果表明:与水分子、氢氧根离子相比,淀粉更易在赤铁矿表面吸附,且淀粉在赤铁矿表面的吸附主要是通过氢键作用,这与实际研究相符。模拟计算结果为进一步研发新型赤铁矿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型赤铁矿反浮选大分子抑制剂MOD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设计合成的新型赤铁矿反浮选大分子抑制剂MOD对赤铁矿反浮选脱硅进行了纯矿物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试验研究,单矿物试验表明在阳离子反浮选工艺中,大分子抑制剂MOD对赤铁矿表现出良好的高选择性,同时对石英的可浮性影响不大。人工混合矿试验表明,在p H值11左右时,MOD用量5 mg/L,赤铁矿品位可达65.24%,回收率为98.29%。另外,Zeta电位测试及红外光谱检测结果表明抑制剂MOD在赤铁矿表面形成了吸附,从而使得赤铁矿得以抑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