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上行开采回采巷道加固支护方案优化及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新庄煤矿三2-12101上行开采工作面运输巷围岩变形严重的现状,综合考虑原支护方案的局限及下伏二2煤层的采动影响,提出了运输巷的加固对策及优化支护方案。采用非线性数值分析软件FLAC2D5.0对新方案围岩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机巷顶、底板整体下沉量分别为580 mm和280 mm,机巷左、右帮水平位移分别为135 mm和130 mm;受下伏岩层移动的影响,围岩塑性区范围较大,但锚梁索支护能有效控制巷道变形,说明机巷的加固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能够满足巷道对支护的要求。工程应用效果也进一步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瓦斯涌出量的灰色建模及其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正确预测瓦斯涌出量,根据灰色理论提出的灰色预测方法,把非等间距数列变为等间距数列,利用不同时间段瓦斯涌出量的原始数据建立矿井瓦斯涌出量GM(1,1)预测模型,进行瓦斯涌出量预测,选择了合理的误差检验模型,结果表明预测程度高.利用灰色预测理论,通过对某矿矿井工作面瓦斯涌出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建立煤矿瓦斯涌出量灰色预测模型,并对矿井瓦斯涌出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采动裂隙椭抛带分布特征的相似模拟实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层开采后,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与卸压瓦斯抽采密切相关。基于相似原理,进行了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的物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根据实验中裂隙带及压实带的拟合曲线,说明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是椭抛带形态。通过观测覆岩裂隙的裂隙密度、离层率、带宽及碎胀特征,进一步研究了采动裂隙椭抛带的发育、发展规律。最后在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采动裂隙椭抛带的空间分布数学模型,为确定合理的卸压瓦斯抽采钻孔终孔位置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北矿区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而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在西北地区,因此研究西北矿区安全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措施,对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西北矿区普遍存在复杂的煤层开采条件、特殊的开采地表环境以及多发的各类事故灾害,所以该地区煤炭开采条件及安全生产状况较为恶劣.本文在分析该地区煤炭安全生产中存在问题、重大安全隐患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的措施与建议,最后指出西北矿区今后应重点进行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技术、瓦斯综合高效抽采技术、易自燃煤层综合防灭火技术、坚硬煤层综放开采顶煤安全预裂技术、矿井瓦斯爆炸危险性监控和分析技术以及西北矿区“绿色开采技术”等科技攻关. 相似文献
6.
7.
覆岩采动裂隙带动态演化模型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采动覆岩裂隙演化规律及其形态,基于采动裂隙"O"形圈理论,结合物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提出了"采动裂隙圆角矩形梯台带"工程简化模型,分析了动态演化过程.得到采动裂隙带的演化高度、沿走向与倾向的带宽距及断裂角等参数,即切眼侧带宽大约1倍初次来压步距,工作面侧带宽在2~3倍周期来压步距间变化,进风巷、回风巷附近带宽约0.7~0.8倍初次来压步距,内外梯台面的高度受制于关键层层位及所形成砌体梁结构的变形、破断和失稳形态.分析了煤层采高、覆岩岩性、煤层倾角及工作面几何参数等采动裂隙带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现场验证,表明依据裂隙带演化模型可确定瓦斯抽采巷(或钻孔)的位置,抽出高含量卸压瓦斯.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