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7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38篇
能源动力   20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热换热器U型埋管的传热模型及热阻计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了地源热泵地热换热器竖直U型埋管钻孔内的二维稳态传热模型。基于钻孔内的温度场的二维解析解,得出钻孔热阻表达式。分析了影响钻孔热阻的几个相关因素,通过与一维简化模型得到的钻孔热阻相比较,认为采用二维模型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更准确可靠的热阻数据。  相似文献   
2.
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钻孔内的热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确定地源热泵系统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钻孔内热阻的准三维模型。在考虑钻孔深度方向管内流体温度分布和U型管两支管相互热影响的条件下,导出了更为精确的计算钻孔内热阻的解析式,可供工程设计计算使用。分析了新模型与原有二维模型计算钻孔内热阻的偏差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了对比计算。  相似文献   
3.
地下岩土热物性的确定一直是地源热泵技术领域的难点之一.利用自主研发的现场测定岩土热物性方法和仪器,对待建地源热泵工地岩土层热物性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测得的岩土热物性,能够满足地源热泵工程设计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能耗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类建筑的能耗构成与特点,提出了基于能耗统计数据库的能耗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石家庄居住建筑进行了能耗评测。评测结果表明:这一地区该类建筑节能潜力约为19%。这一结论与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调研成果基本一致;据此对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钢管柱式散热器比普通钢制散热器防腐蚀能力强,降低了金属热强度,在管柱上增设垂直肋片后,就提高了散热效果。本文就如何合理设计垂直肋片的尺寸和形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结合实验研究,得出了定量和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横向型与轴向型波纹膨胀节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 前言 为了保证管道在热状态下的稳定和安全,减小管道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力,管道上每隔一定距离应装设固定支座和补偿装置。以往常用的补偿方法是采用方形补偿器。它虽然制造简便、工作可靠,但需占用很大的空间,特别对于大直径的管道往往不便采用。套筒补偿器,由于它采用填料密封结构,易泄漏,需周期性的检修。波纹膨胀节是利用金属波纹管的柔性来吸收管系变形的新型补偿元件,它既有套筒补偿器结构紧凑的优点,又有方形补偿器工作可靠免维修的长处。波纹膨胀节的独特的优点是可用于补偿管道和设备的轴向、横向和角向变形,以及  相似文献   
7.
针对地源热泵系统在冬季供暖高峰期地埋管区域蓄热量不足、系统能效比降低的问题,提出了工业余热与浅层地热复合的地源热泵供热模式。结合实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性能指标与经济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有效利用工业余热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顶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板辐射供冷是一种舒适度较高的空调方式,系统的供冷能力和顶板表面温度是系统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实际工程运行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的测试分析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实验测试研究找出影响顶板换热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置换通风下的顶板结露问题,提出了将顶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配合用于夏季室内供冷除湿的新型空调方式.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的设计、运行参数的选择和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地板辐射供暖供冷系统的稳态传热模型,通过数值求解,给出了理论计算结果,并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供水温度、室内设计温度、管间距、埋管深度等因素对热流密度的影响,为系统两联供提供了初步估算依据。结果表明:其它条件一定时,热流密度随管间距呈线性变化;随埋管深度呈非线性变化;管间距过大和埋管过深不利于系统两联供的实现,建议管间距在200mm之内,埋管深度60mm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大温差地下蓄热的传热分析及其工程应用,基于传统的并联地热换热器地下温度场分布,围绕地埋管大温差蓄热的地源热泵复合系统,针对竖直多级串联地埋管蓄热方法,建立了其物理与数学模型,进行了多级串联地埋管换热器传热分析,得了适宜工程应用的三级串联地埋管换热器目标函数的最优解.结果表明:三级串联地埋管换热器逐级换热量比的最优解为β1 =0.357800、β2 =0.332749、β3=0.309451;定期改变循环液流动方向,能够使各级地埋管换热效率趋于均匀,提高串联地埋管换热器的总换热强度;大温差蓄热应考虑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受能力,一般PE管材换热器承受温度不宜超过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